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初探”与“通信”:八十年代“现代派”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3-12-10 18:46
  本论文通过对《现代小说技巧初探》(高行健,花城出版社1981年)和1982年《小说界》第2期上发表的王蒙写给高行健的信及同年《上海文学》第8期上发表的冯骥才、刘心武、李陀等人的通信(合称“四只小风筝”)细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文学文化氛围,运用佛克马、蚁布思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及福柯话语理论等,以“讲故事”与“文本解读”的形式,将“现代派”的“发生”问题植入“八十年代”的历史认识装置中,并希望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历史本相的还原、“现代派”文本的分析,理出一条可以讨论的历史线索,即:“现代派”的发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思潮影响,诸如“思想解放”、“现代化”、“西方现代主义”以及“纯文学”的文学需求等,同时它彰显的是80年代现代派倡导者与实践者的主体心理及其文化需要和不同的诗学态度,在面对“革命”/“文革”时,主体的“荒诞感”成为主要的“现代意识”。 论文由5个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阐释的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现代派”。笔者从当下的“李陀、吴亮之争”出发,指出探究“现代派”必须回到“历史现场”,调动知识、情感以及想象,梳理“历史细节”,分析“历史文本”,方能获...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现代派”
    第一节 “现代派”的当下性
    第二节 “现代派”的“派”——研究对象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现代派”的“新时期”语境与“八十年代”的“历史细节”
    第一节 “祝词”与“报告”:“新时期”语境
    第二节 “民刊《今天》”:“八十年代”的“历史细节”
    第三节 “译介者”中的“现代主义”形象:从柳鸣九到袁可嘉
        “问题”:柳鸣九的“评价”
        “前言”:袁可嘉的“现代主义”
第二章 :“初探”细读与“四只小风筝”
    第一节 论“初探”的“初”
    第二节 “去政治化”的策略:从“语言”/“形式”出发
    第三节 “中国需要”:“现代化”的想象
    第四节 “小风筝”对“现代派”的不同诗学态
        1. “中国文学需要”论
        2. “现代小说”等于什么?
        3. “冷静”地“规避”
        小结
第三章 :面对“革命”:怎样“初探”,如何“通信”
    第一节 面对“伤痕”:另一种“文革”叙述
        1. “个人的牢骚与抱怨”
        2. “少年形象的忠诚情怀”
        3. “范导者的‘效应’”
    第二节 荒诞感:“主体性”的获得
    小结
结语:“现代派”发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872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872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