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

发布时间:2017-05-31 02:15

  本文关键词:文学的历史观与“新历史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历史主义回归的既不是旧的历史主义,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吸收了后结构主义、尤其是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一些成分,力图把传统历史观与现代文化批评结合起来。它同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既注重对“文本”的认识,又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与透辟分析是大相径庭的。实际上,它倾心的是“大历史”中“小历史”的存在状况,是以一种“边缘化”的策略将历史带入文学,或者说是一种以“微观政治”取代“宏观政治”的理论方法和叙述策略。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新历史主义 文学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文学历史观
【分类号】:I0I
【正文快照】: 一中国文学理论界有许多奇怪的现象,明明是从善良的、积极的愿望出发,往往却导致相当低劣的、消极的后果;明明是从合理的、正确的观念出发,往往却得出十分荒谬的、偏颇的结论。理论原点与终点之间的反差,有时候大得惊人。一些理论结论与初衷相比,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尤其是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惠勤;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讨论的若干倾向[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0期

2 王学典;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方维保;;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张延者;;文本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试论中国新历史主义的创作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张丽娟;;历史叙事——先锋文学中蕴涵着新历史主义的神韵与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9 王继贤;;冲突与融合——《清澈的日光》的寓意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李树松;;简单之美——评彭斯的《约翰·安德森,我的爱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立群;;“功用与审美”的“二律背反”——论中国新诗写作与“政治”的关系[A];新世纪中国新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侯惠勤;;事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全局的历史动力问题讨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玉伟;;历史的想象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长征”书写[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侯惠勤;;事关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全局的历史动力问题讨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7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4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5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6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9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段波波;历史与女性的糅合[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程晓;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诠释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亚男;论严歌苓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雷鹏程;心灵的皈依:在异乡与历史之间[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诗鹏;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J];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2 刘方现;近年来围绕唯物史观的理论争鸣[J];历史教学;2005年03期

3 王学典;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家庄经济学院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介绍——历史唯物主义实证性质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杜文娟;;简谈莫言《生死疲劳》对新历史主义的深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3 陈先达;;我的求索之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4 陈茂华;;安克斯密特的历史主义更新论[J];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5 强乃社;;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及其意义[J];现代哲学;2011年03期

6 杨学功;;中国哲学的本土意识与原创冲动——2010年度哲学学术热点评述[J];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7 李明明;;历史与文本的巧妙结合——对多可托罗《进军》的新历史主义分析[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8 陈化水;;“现实的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石弘;;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李国祥;;论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刃;;略论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反历史唯物主义倾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傅筑夫;;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古都[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3 李国祥;;关于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诠释[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陈志尚;;历史唯物主义与“以人为本”[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昝瑞礼;;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曹光章;;建国初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A];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楠森;;序[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8 黄灿章;;老子的唯道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方向[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云峰;;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生产理论[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君;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回答重大问题[N];人民日报;2009年

2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仰海峰;重释历史唯物主义[N];光明日报;2010年

3 臧峰宇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作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总和的历史唯物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孙亮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问题”的三重建构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白云真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重视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陈立新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变革的三重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仰海峰 北京大学哲学系;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新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崇富;历史唯物主义同新中国一起发展[N];光明日报;2010年

9 黄g,

本文编号:408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08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