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7-06-03 23:05

  本文关键词: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目前美国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文化研究热和跨学科研究泛化现象,本文追根溯源,考察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当代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变革,指出其开拓比较文学新研究领域的意义,及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上的不足,探讨导致学科危机的内外在原因。在当代国际比较文学界,美国比较文学一直担当了先锋的角色,但在开拓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科身份意识和学科理论建设意识,因此出现了比较文学研究中文学主体的失落和学科泛化现象。美国比较文学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其探索之道和经验教训,为中国比较文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促使我们思考自身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不足。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关键词】美国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 跨学科研究 研究范式 文化研究
【基金】:上海外国语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当代国外比较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美国比较文学诞生较早,但发育甚晚。1894年哈佛大学即开设比较文学课程,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但此后却一直发展缓慢,步履踌姗,直到1940年代,不少欧洲人文学者为逃避纳粹的迫害而移居美国,美国比较文学才渐有起色,获得了长足发展。194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查明建;是什么使比较成为可能?──乔纳森·卡勒对“可比性”的探讨[J];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03期

2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中文;文学理论反思与“前苏联体系”问题[J];文学评论;2005年01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周志高,刘县军;《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成因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石明圆;比较视野中《雷雨》的原型世界[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王烈琴;男女二元等级对立模式的颠覆——《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3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张胜兰;;《虹》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关系[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刘雪岚;超越文化[D];厦门大学;2000年

3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4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泓;从他者到他们[D];河南大学;2003年

7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8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9 刘心莲;性别、种族、文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健平;从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本质[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赵丹;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岳二珍;荆棘丛中的安全之花——曼斯菲尔德及其女性主义研究[D];河南大学;2001年

5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颖;阿尔比与荒诞派戏剧[D];黑龙江大学;2001年

7 于宏;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马春花;中国当代女性叙事与女性意识的递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天振;面对西方比较文学界的大争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俊峰;杜吉刚;;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2 张勐;;诗心会通——《凤凰涅i谩酚搿斗锘撕桶唣繁冉下踇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3 刘艳坤,任平;逆境中创新精神的坚守——卢卡奇、胡风比较研究[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孙海英;;关于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5 徐丽丽;;《熙德》和《红楼梦》之古典主义美学内涵的平行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01期

6 杨忠闺;叶佳佳;;《管锥编·太平广记》中的比较文学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7 李鑫;;叶公超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艾略特评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王向远;比较文学平行研究功能模式新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柯建华;;同为畸人女写手 风格创意各不同——《花凋》与《善良的乡下人》中畸人形象比较[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高杨;张远;;《摩罗诗力说》与中国比较文学[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慧;;异化的人生——易卜生《野鸭》与奥尼尔《毛猿》之比较[A];易卜生创作的生态价值研究:绿色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变异学确立东西方比较文学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4 叶隽;在“文化公域”与“精神构建”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张铁夫;比较文学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6年

7 陈燕谷;比较文学与“新帝国文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毕光明;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1年

9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佳佳;福克纳与苏童小说时间观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刘艳坤;重庆抗战戏剧与美国反法西斯戏剧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健平;《平家物语》与《三国演义》儒家文化之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4 律岚;在自由与充沛的活力中翱翔[D];吉林大学;2008年

5 林娜;林芙美子与张爱玲女性意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7年

6 傅贵贞;沈从文的桃花源与三岛由纪夫的伊甸园[D];吉林大学;2007年

7 胡明华;昆德拉在中国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齐小霞;乔伊斯与鲁迅短篇小说共同之处的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曹小娟;遥远的暗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崔仙月;中韩古代短篇小说的“阴盛阳衰”现象比较[D];延边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的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19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d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