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23:16

  本文关键词: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所走过的百年历程,认识到影响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在探讨文学交往过程中,因为缺乏异质文明的沟通和对话导致了文本解读的僵化和封闭。而变异学的引入,拓展了影响研究的思维空间,从跨民族交往中的异质性出发,不仅让我们发现了诸多文学变异的事实,更为我们找到了一个跨文明对话的沟通平台,能够更好地推动不同民族文学的交融和互补,从而建立起更加开放的文学动态生成机制。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变异学 影响研究 互动与对话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影响研究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和比较文学这一学科体系一同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方面它拥有着和比较文学同样的经典地位,另一方面,它也和比较文学一样在这一个多世纪中饱受争议,备受挑战。比较文学的危机声不绝于耳,对影响研究的声讨声也此起彼伏,这其中影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文化·审美·题材主题——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综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2 李红侠;从接受美学及接受理论谈图书资料工作的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5年04期

3 李科;从翻译文学的性质及其归属看译者的地位[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王珂;论外国散文诗的文体生成及对中国新诗文体建设的影响[J];东方论坛;2003年03期

5 曹顺庆;李卫涛;;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旷新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的政治学与文学[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7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六朝志怪小说的可比性及其研究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二[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吴艳;从“误读”到创造——论中国新感觉派的创作策略和文体特点[J];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10 何小勇;;非典型复仇——试析汪曾祺的《复仇》与余华的《鲜血梅花》[J];名作欣赏;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珂;;外国诗歌的“中国式”翻译对新诗诗体建设的影响[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桂琴;明清文言梦幻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卢敏;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邓艳艳;在但丁影响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陈蜀玉;《文心雕龙》法语全译及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秀娟;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股评写作[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谢瑞贞;文化研究视角下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琳;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D];广西大学;2005年

4 杨丹;论计算机技术对文学接受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骆道营;主题嬗变与经典生成[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潘青;留日时期的沟通与对话[D];青岛大学;2006年

7 郝祝平;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与文化缺省的重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金永平;精巧的“织衣术”与它的情感密码[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春玲;论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的童年母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高永;母题理论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许友;;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得失与变异学维度的提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付清泉;;危机与逾越——试论比较文学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3 孙婷;;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王向远;论比较文学的“传播研究”———它与“影响研究”的区别,它的方法、意义与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滟波;龙超云;;论西方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论著的理论贡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李曦怡;;比较文学的接受学与传统的影响研究的差异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06期

7 王福和;於婵;;影响研究的延伸和拓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青;;目的语文化语境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早期译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季俊峰;杜吉刚;;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阶段[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10 塔娜;;关于影响研究——浅谈流传学[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英勇;中日古代文学的“影响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6 傅异星;本土经验与文学的世界性[N];人民日报;2011年

7 曹顺庆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变异学确立东西方比较文学合法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叶隽;在“文化公域”与“精神构建”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钟琛;消费文化语境中的“媒介文学事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素;田汉对王尔德唯美主义的接受及其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3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4 赵瑾;博尔赫斯对先锋派小说家格非的影响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律岚;在自由与充沛的活力中翱翔[D];吉林大学;2008年

6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潘超;三岛由纪夫与余华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比较[D];辽宁大学;2008年

9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文华;罗兰·巴特文本主义理论及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从变异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2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22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