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
本文关键词: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通常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过滤下进行,这使得文化交流与对异国形象的误读不可分割。中国形象在欧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化的图像,既有真实的记录,亦有想象、虚构和误读。欧洲人从自身社会出发,从本社会的发展需求来认识中国、评价中国文化是构成误读中国的原因之一。其二,西方中国文化的传播者由于客观条件和主体身份、需要的不同,造成描述、报道和认识的偏差。其三,中国文化本身的庞杂、中国人的排外自大心理也是导致欧洲人误读中国形象的一个因素。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误读 异国形象 文化交流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一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组成一个文化大家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繁荣,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需要不断地交流。从西方的文化视野来看待中国形象,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体察和认识,是异质的文化交流。但在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同异质文化进行交流时,总要在自身文化最本质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崔一;朝鲜现代文学中的上海[J];东疆学刊;2004年01期
3 刘广铭;《建州纪程图记》中的女真人形象[J];东疆学刊;2004年04期
4 何木英;;美国国土上的道德说教家——评约翰·赫赛的中国形象书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欧宗启;;论历史文献中的壮族形象书写[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吴燕;;《孽海花》中异国故事的叙事学读解[J];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01期
8 刘艳;;傅满洲——西方社会妖魔化中国的形象巅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高红樱;中国古代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之比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刘广铭;;《老稼斋燕行日记》中的康熙形象——兼与同时期欧洲语境中的康熙形象比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一;韩国现代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2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5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6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7 李雁南;近代日本文学中的“中国形象”[D];暨南大学;2005年
8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刘传霞;被建构的女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旭华;《尘埃落定》的隐性寓意:强势文化撞击下理智与情感的二律背反[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李耿晖;边界与想象[D];暨南大学;2002年
3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5 张煜;想象西藏[D];暨南大学;2003年
6 彭程;1965—2000年印华文学的溯“源”想象[D];暨南大学;2003年
7 倪红雨;唐传奇中的西域人物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孙晶;语言的“镜像”[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9 蒋利春;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世界[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郑天虹 叶伟民;行为艺术:误读与走向歧途[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迈入新世纪的比较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柴选;当纪实摄影遭遇艺术品市场[N];中国摄影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王隽;被误读的尤伦斯[N];经济观察报;2011年
5 解放军艺术学院 张婷婷;历史的巧合与误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6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徐鲁;“坎普”趣味[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对年轻艺术家的误读与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李健;中国古典文化理论的感悟传统[N];文艺报;2005年
10 著名策展人 批评家 彭锋;让艺术只解决艺术的问题[N];上海证券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燕日);翻译相异性[D];暨南大学;2006年
2 王鑫;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3 艾洁;哈罗德·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剑锋;现代阐释语境中误读的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红梅;心理学视野中的艺术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伟;金斯伯格与中国[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4 黄一;跨文化语境中审美发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汤婧;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看《王伦三跳》中的中国形象[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8年
6 李琳;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良清;寓言·语言·意识形态[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万元元;关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思考[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崔银姬;中美朝鲜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石黎华;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过滤与异国形象误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749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