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英中跨文化转化场中的哈代与徐志摩

发布时间:2017-06-24 13:02

  本文关键词:论英中跨文化转化场中的哈代与徐志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立足跨文化转化诗学视角,分析1920年代独特的英国文化现代主义与后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现代性构成的跨文化转化场中徐志摩对哈代诗艺和哲思的跨文化书写,借此探讨跨文化转化诗学涉及的文学边界、文化想象与文化移情等理论命题,反思徐志摩的哈代跨文化书写、新月文化精神及中国文化现代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人文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跨文化转化 托马斯·哈代 徐志摩
【分类号】:I106;I0-03
【正文快照】: 徐志摩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声称自己有一双神奇的眼睛。“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徐志摩2:331)。这是一双充满美的性灵和神异的眼睛,一双经英国现代主义美学和思想浸洗之后神光奕奕的眼睛。1920年代,英国现代主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范蕾蕾;;非理性借鉴:晚清留日运动中的“速成热”[J];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江胜清;;“流氓气质”和“绅士风度”——论中国现代留日作家群和留学英美作家群人格的差异[J];名作欣赏;2009年18期

3 向颖;;“诗魂”徐志摩与新月派的命运轨迹[J];青年文学家;2010年02期

4 江胜清;;中国现代留学日本、欧美作家群之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论题的失语与重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潘水萍;;缘于学术精神内在契合的结识——梁实秋对白璧德思想的重新发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3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5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吕红;追索与建构:论海外华人文学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叶红;生成与走势:新月诗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卓;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慧君;新月派的小说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韩娜;实践、视角、影响—朱自清文学史写作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郑玉芳;《新月》、《诗刊》诗歌写作群及现代特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月如;论新文化语境中的五四文学翻译[D];青岛大学;2004年

6 罗侃平;白、黄、红:中国纯诗的三原色[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杨;林徽因与京派[D];暨南大学;2008年

8 张体坤;20世纪3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探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维;中国现代留英作家作品中的幽默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璐;流浪者在天涯[D];河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爱英;;高山流水遇知音——托马斯·哈代与徐志摩[J];世界文化;2010年06期

2 刘介民;从“一出戏”到“人生趣剧”——徐志摩与哈代[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张大雷;;论徐志摩的诗歌创作道路[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4 黄清华;梁任公集联宋词赠志摩[J];文史杂志;1987年06期

5 赵遐秋;;读徐志摩致李济的九件信札[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2期

6 李庆西;;早年的诗意[J];读书;1992年03期

7 谢萍;诗意与画情——徐志摩散文艺术特质管窥[J];阅读与写作;2000年12期

8 林青华;;历史,再调侃你一次[J];粤海风;2000年04期

9 王唯怡;;《人间四月天》全音乐再现[J];国际服装动态;2000年03期

10 孟令涛;徐志摩留在康桥的故事[J];三月风;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婷婷;;“浓得化不开”——论徐志摩的散文创作[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2 王太顺;;辽海讲坛第四讲 解诗学——解读诗歌的理论和方法[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4——辽海讲坛·第二辑(文学卷)[C];2008年

3 J·C·金介甫作;龙滔;;生的光明而短暂,死的平凡而伟大——生前倍受冷落,死后流芳百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周亚琴;;“郭沫若新诗的基本评价”座谈会纪要[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北塔;;瞿秋白的诗歌生涯及特点[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韩石山;;《谁红跟谁急》辑前小语[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7 王强;;关于“新月派”的形成和发展[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8 姜涛;段从学;冷霜;孙晓娅;张桃洲;;内外之间: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从《沪杭道上》谈起[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林喜杰;;新诗与语文教学情况调查报告[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10 方祖q,

本文编号:478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78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a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