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
本文关键词: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这一变化并非无足轻重,在它背后隐含着文学观念变革和文学研究范式变更。创造论张扬主体性,鼓吹创作自由,强调文学自律,以主体地位的绝对优先来抗拒现实束缚;生产论则把文学活动置于生产、传播、消费、再生产的总体过程中,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中来考察,并努力揭示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文学体制、生产机制的密切关联,强调文学生产的他律性。它们分别代表了两种研究范式和两套理论话语,两者间有着相互抵牾的不相容性。随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展开,知识分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已从被改造对象转而成为改革的主体,看到了自由言说、施展才华的机遇,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中,文学创造论一时间成为知识分子张扬自我的豪言壮语,成为文艺学界压倒性的主导性话语。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打破了原有的文化权力格局,打破了文学场域的自主性,文学本身已不由自主地沦为商品,成为他律的产物,知识分子也日益被边缘化。文学生产论取代文学创造论,实际上正是知识分子意识到自己日渐丧失文化权力的现实处境,无可奈何地接受操控的结果。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文学创造 文学生产 文学场 文学主体性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关键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换,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即“文学反映”被“文学创造”,继而又被“文学生产”所取代。从某种意义上看,新时期初始,文学创造论是作为一种改变机械反映论,改变长期以来因机械反映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造成的僵化的文学观念,特别是改变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J];天涯;1997年05期
2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5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史耀疆;制度变迁中的中国私营企业家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晓敏;马克思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之比较[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杨晓青;童庆炳文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晓芳;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5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6 聂伟;写作者的话语姿态[D];郑州大学;2000年
7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李欣;本体论视域中的美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闫红梅;风与竖琴的谐音——论雪莱作品中的影响与独创观[D];河北大学;2001年
10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晓成;;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标准的泛化与重构[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2 罗宏;;对文学原理教材中之创作论阐释的思考——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朝元;;多维视域下的文学本质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陈琼英;;作家池莉与美国文学中的欧·亨利[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志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西方到中国[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5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光祖;文体形式与文学创造[N];人民日报;2011年
2 许荣;对个人视角文学功利性的思索[N];光明日报;2008年
3 ;文学生产的麦当劳化和网络化[N];文艺报;2001年
4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郑逸文;学界争论:当代文学批评新路向[N];文汇报;2003年
6 冯宪光;走向客观化[N];文艺报;2000年
7 张兴成;市场条件下的当代文学[N];人民日报;2003年
8 程光炜;如何看待“新人新作”[N];文艺报;2005年
9 贺绍俊;明星化:文学的利与弊[N];人民日报;2005年
10 北京大学 王彦霞;从艺术生产力谈摄影文学的理论空间[N];文艺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2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剑峰;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王素音;“非个人化”创作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颜研生;作为一种“生产”存在的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桦桢;文学创造主体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刘阳;论文学中“有意味”的色彩[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潘品丽;文化政治视域中的文学虚构[D];温州大学;2011年
7 张红梅;意识形态与通俗文学[D];厦门大学;2006年
8 刘会;文学·消费·权力[D];暨南大学;2008年
9 王磊;电子媒介下的文学“审美外”消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孙志高;文学是人的艺术化符号存在方式[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创造”与“文学生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2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49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