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解析葛浩文《呼兰河传》译本
本文关键词:以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解析葛浩文《呼兰河传》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描述性翻译研究 翻译规范 重构 《呼兰河传》 葛浩文
【摘要】:翻译的历史很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并且很多学者对翻译已经做了大量而广泛的研究。但是以前的翻译研究大多是规定性的,关注的是制定一系列规则和标准来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而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提出了描述性的方法,旨在取代原本以既存的标准和规约评价翻译的方法,对翻译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分析,以及解释。吉迪恩图里就是首先提出这种研究方法的学者之一,,他发展了描述翻译学。图里的描述翻译学介绍了三种规范,即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包括翻译的政策及翻译的直接性,涉及到翻译过程前影响译者行为的因素;初始规范是指对于源于文化规范和译语文化规范的倾向性;操作规范包括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是指影响翻译过程细节的因素。(Munday,2001:114) 本文采用描述性的方法,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视角,对葛浩文的《呼兰河传》英译本进行分析。本文通过对译本中一些翻译现象进行描述,分析现象背后的制约规范,在分析过程中将完成翻译规范在译本中的的重构,以揭示翻译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最后从三个方面总结由翻译规范重构反映出的影响翻译决策过程的因素:译者对原作的选择及直接翻译方法受社会环境和译者身份制约,构成了预备规范;译者做出的译本的“可接受性”选择是受到社会文化环境与读者期待制约,构成了“可接受性”初始规范。译作中的母体处理现象包括融合小段及章节加标题等是受读者期待制约,构成了母体规范;译作中对文化负载词进行文内注释并采用现在时态的选择再现原文风格,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是受译者身份及读者期待制约,构成了篇章语言规范,二者共同构成了操作规范。通过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呼兰河传》的翻译进行分析,可得知社会文化环境,译者的身份及读者的期待等宏观和微观因素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现象做出了有力解释。本文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可以为《呼兰河传》的英译本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希望这些结论可以帮助预测类似情境下影响翻译的因素。
【关键词】:描述性翻译研究 翻译规范 重构 《呼兰河传》 葛浩文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0
- 1.1 Rationale12-16
- 1.1.1 Why Choose Toury’s Norm Theory as a Perspective13-14
- 1.1.2 Why Choose Howard Goldblatt and Hulanhe Zhuan14-16
- 1.2 Significance16-17
- 1.3 Research Objective and Research Questions17-18
- 1.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18-19
-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9-20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0-26
- 2.1 Studies on the Translator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20-24
- 2.1.1 Studies on Goldblatt’s Translation Philosophy20-22
- 2.1.2 Studies on Culture Difference Reflected in Goldblatt’s Translation22-23
- 2.1.3 Studies on Goldblat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23-24
- 2.2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lanhe Zhuan24-25
- 2.3 Summary25-26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4
- 3.1 Definition of Toury’s Norms26-27
- 3.2 Theoretical Basis27-30
- 3.2.1 Preliminary Norms27-28
- 3.2.2 Initial Norms28-29
- 3.2.3 Operational Norms29-30
- 3.3 Framework : Norm Reconstruction30-34
- CHAPTER FOUR A CAS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TRANSLATION OF HULANHE ZHUAN34-60
- 4.1 Reconstruction of Preliminary Norms34-40
- 4.1.1 Translation Policy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Features and the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35-38
- 4.1.2 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s Identity Features38-40
- 4.2 Reconstruction of Initial Norms: Acceptability over Adequacy40-42
- 4.2.1 Acceptability Influenced by Social Cultural Environment41
- 4.2.2 Acceptability Influenced by Reader’s Expectancy41-42
- 4.3 Re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al Norms42-55
- 4.3.1 Reconstruction of Matricial Nor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tricial Phenomena43-49
- 4.3.2 Reconstruction of Textual-Linguistic Nor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49-55
- 4.4 Summary55-60
- 4.4.1 Reconstruction of Preliminary Norms56-57
- 4.4.2 Reconstruction of Initial Norms57
- 4.4.3 Re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al Norms57-60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2
- 5.1 Major Findings60-61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61-62
- REFERENCES62-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果;《呼兰河传》价值及其它[J];求是学刊;1994年04期
2 姚华;自我言说的超越——《呼兰河传》的叙述视角解读[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采章;《呼兰河传》的叙事策略及其文化意味[J];求是学刊;1995年05期
4 黄德烈;试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意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5 张晓宏;略论萧红《呼兰河传》的乡土特色[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姚丽芳;试论《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10期
8 罗维;苦难与拯救—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主题意蕴的对应性[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郭玉斌;《呼兰河传》:纯美的大荒诗魂[J];学术交流;2005年03期
10 三萍;萧红的《呼兰河传》与《后花园》[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晓庚;;年年朝朝暮暮 不过丁忧离歌——谈萧红和她的作品[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2 范智红;;从小说写作看萧红的世界观与人生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3 ;繁荣大庆文化事业 奏响时代发展强音[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4 刘绍信;;胡天胡地风骚——阿成小说的文化意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5 宋晓庚;;萧红的创作反映民族时代精神——兼谈其社会化因由[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6 徐晓杰;刘军;;“同一地平线”上的另一种景观——以对国民灵魂的审视为视点看萧红对鲁迅的发展[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淑梅;;萧红研究的历史嬗变及学科建构意义[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8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泥;《呼兰河传》:澄明与启示[N];文艺报;2009年
2 彭程;难忘的《呼兰河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3 红柯;第一笔工资[N];文艺报;2011年
4 常大利;萧红和她的作品[N];四平日报;2005年
5 早报记者 石剑峰;香港的文学记忆[N];东方早报;2010年
6 雷达;《空山》之“空”[N];文学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付鑫鑫;葛浩文“没有翻译,我就不能生活”[N];文汇报;2011年
8 汪家明;图的泛滥[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9 周原;活着,还是活着[N];北京日报;2004年
10 ;如梦如幻的乡情[N];泰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翟瑞青;童年经验对现代作家创作的影响及其呈现[D];山东大学;2013年
5 金美英;中韩现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赵丹;萧红与姜敬爱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军;《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艺术[D];河北大学;2011年
2 龙波兰;《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D];西南大学;2011年
3 申洁;从操纵理论的角度看《呼兰河传》英译本中的民俗翻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孙素侠;从沉潜到重生[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5 孙岩;从寂寞登场到余音绕梁[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金京姬;《呼兰河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7 邱丽娟;反讽——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的修辞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璐天;从阐释学视角探讨《呼兰河传》英译本译者主体性发挥[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叶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葛浩文英译《呼兰河传》[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10 侯蒙蒙;以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解析葛浩文《呼兰河传》译本[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65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65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