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学批评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研究
本文关键词:翻译文学批评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研究
【摘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认识翻译文学批评是翻译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目前学界对其中的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误,从而使得这一新的批评理论体系存在某种缺憾。本文详细阐释了翻译文学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指出价值主体的确认是翻译文学评价的基础,价值主体的需要是评价标准的尺度来源;同时认为,翻译文学批评中的评价主体与价值主体既可能完全或部分重合,也可能相互分离,即使是完全和部分重合,逻辑上的区分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极易影响翻译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翻译文学 价值哲学 价值主体 评价主体
【基金】: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科研启动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翻译文学批评就是对翻译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发挥其“导读功能”、“评价功能”和“引导功能”(王宏印2006:61-68)。虽然翻译文学批评早已有之,但宏观、系统的翻译文学批评研究却是近年才出现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王宏印2006)(以下简称《论稿》)和《翻译批评学引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辛红娟;覃远洲;;格式塔意象再造:古诗英译意境美之道——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朱小美;陈倩倩;;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唐诗英译——以《江雪》两种英译文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王克非;;论严复《天演论》的翻译[J];中国翻译;1992年03期
4 周笃宝;继承传统译论 建立科学翻译学[J];中国翻译;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纵博;郝爱军;;侦查机关刑事诉讼行为的评价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程永生;描写与交际——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纪进;徐雄杰;;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刘黎明;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工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李志英;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张杰;;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鲁迅异化翻译理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安原;吉哲民;;对译者角色——“隐身”的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周茹薪;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烨;;动态渐进规划体系中的总体规划评估机制解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潘玉君;;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5 刘颖;;文化价值观、对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魏向清;;关于构建双语词典批评理论体系的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袁朝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与翻译批评[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士焯;;论译者的写作能力培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9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10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靳明;我国女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叶;建立创业型大学:管理上转型的路径[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万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廖芸;羊毛衫产品的顾客评价标准和满意度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孙瑞;朱生豪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国璋;;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国外语言学;1983年01期
2 王志敏;周亚娟;;从接受美学理论看《春晓》的四种译文[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陈大亮;;诗歌意境的“情景交融”与“象外之象”——Burton Watson译《寻隐者不遇》评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4 孟瑾,冯斗;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5 孙迎春;文学翻译意境问题刍议[J];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03期
6 陈大亮;;意境是否可译的理论实践与方法问题——兼与周红民教授商榷[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1期
7 周红民;;意境能翻译吗?[J];上海翻译;2010年02期
8 王克非;《严复集》译名札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3期
9 姜秋霞;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2期
10 伍小君;;诗歌翻译的接受美学观——兼评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的四种英译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来提·易卜拉欣;新疆现当代翻译文学概述[J];语言与翻译;2003年04期
2 王向远;翻译文学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我怎样写《翻译文学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梁婕;;关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4 唐海东;邬晓丽;;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5 曹鹏;赵艳丽;;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6 张联;;翻译文学的传播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7 秦为民;;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文学[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蒋芳;;“创新”与“发展”:学者的永远追求——从《翻译文学导论》说起[J];东方丛刊;2007年02期
9 李尚杰;;翻译评估的一个探索——评《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10 郝丽萍;;翻译文学对文学新形式的塑造[J];晋阳学刊;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熊辉;;论周文的翻译文学观[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夏维红;年丽丽;;女译者隐身——基于清末民初女性译者群体的考察[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6 顾忆青;;媒介视野下翻译文学的生成与传播——以1933年《申报·自由谈》“萧伯纳专号”为个案[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7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联;翻译文学呼唤批评[N];人民日报;2004年
2 特派记者 吴越;让翻译文学回归平实平等[N];文汇报;2013年
3 秦弓;应该重视翻译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樊国安;翻译文学研究新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王向远;应有专业化、专门化的翻译文学史[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程梦瑶;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郭延礼;应加强翻译文学史溯源的研究[N];文艺报;2000年
9 张新颖;翻译文学的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乐黛云;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新开拓[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3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肉鲜古丽·阿不都;论维吾尔翻译文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D];新疆大学;2008年
2 王晓;翻译文学的地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胜强;从曾朴看翻译文学的创作和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庞芳;析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体例[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5 焦艳;转型期翻译文学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施隽南;1978年后上海翻译文学出版的变迁与特色[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维维;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鑫;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翻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刘青青;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译者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10 邓忠;从多元系统论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翻译文学的繁荣[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35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35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