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的复调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7:02

  本文关键词: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的复调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论语》 辜鸿铭 巴赫金 复调性研究


【摘要】:辜鸿铭精通中西文化,是我国晚清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翻译了儒家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将儒家经典独立翻译成英文的中国人。 他的《论语》英译本发行于1898年,并获得了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译文中辜鸿铭略译了大多数的人名和地名,引用国外著名学者的话作为注释。目前国内译界多从后殖民地或阐释学视角对辜鸿铭此翻译方法进行研究,认为这是其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妥协。 复调源于音乐术语,指音乐上的多声现象。巴赫金首次将复调用于文学研究,并探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复调性,认为其整部作品就是一场复调对话。复调具有三个特性: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在复调的世界里,所有主人公均具有其独立的意识,与作者进行着对等的对话。由于主人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总是进行着与自我或与作者的思想争论,因此复调世界里的对话总是在进行,不会结束。 本文将复调理论应用于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研究,认为整个译本就是一场复调对话,具体分析了译文的三个复调特性。《论语》及其作者、译者和读者在译文中均具有主体性;译文中关于人名、地名的翻译具有对话性,包含了三种对话:译者和读者间的对话,即异化,译者和《论语》间的对话,即归化,《论语》,译者和读者间的三方对话,即文化层面上归化和语言层面上异化的辩证结合;由于《论语》本身意义的开放性,无论是其语内翻译,即古文和白话文的转换,还是其语间翻译,即中文和英文的转换,都体现了复调的未完成性,永无止境。 辜鸿铭专有名词略译和述译的翻译方法塑造了一个复调世界,使得其译文立体化,有助于国外读者接受儒家思想。
【关键词】:《论语》 辜鸿铭 巴赫金 复调性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9
  • Contents9-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3
  • 1.1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0-11
  • 1.2 Framework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3-18
  • 2.1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13-14
  • 2.2 Studies of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14-16
  • 2.3 Studies of Ku Hung-ming'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16-18
  • Chapter 3 Theoretical Perspective18-27
  • 3.1 Definition of Polyphony18-19
  • 3.2 Characteristics of Polyphony19-22
  • 3.3 Translation as a Polyphonic Dialogue22-27
  • 3.3.1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22-24
  • 3.3.2 Dialogicality of Translation24-25
  • 3.3.3 Unfinalizability of Translation25-27
  • Chapter 4 Subjectivity of Ku's Translation of Th Analects27-38
  • 4.1 Subjectivity of The Analects27-30
  • 4.2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30-33
  • 4.3 Subjectivity of the Readers33-38
  • Chapter 5 Dialogicality of Ku's Translation of Th Analects38-53
  • 5.1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Readers and the Translator39-44
  • 5.2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Analects and the Translator44-45
  • 5.3 The Dialogue among The Analects,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s45-53
  • Chapter 6 Unfinalizability of Ku'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3-58
  • 6.1 Unfinalizability of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3-55
  • 6.2 Unfinalizability of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55-58
  • Chapter 7 Conclusion58-61
  • References6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邸爱英;;对汉字的痴迷 对孔子的信仰——庞德的《论语》翻译[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2 周启超;复调[J];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3 刘雪芹;;典籍复译的危机——《论语》英译二百年(1809~2009)之启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高培华;;“君子儒”与“小人儒”新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罗选民;论文化/语言层面的异化/归化翻译[J];外语学刊;2004年01期

6 刘鹏;;辜鸿铭的儒教观及对其儒经翻译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田怡俊;包通法;;辜鸿铭译者文化身份与翻译思想初探[J];上海翻译;2010年01期

8 马永良;张尚莲;;对话主义与意象翻译中的他性解读[J];上海翻译;2010年04期

9 朱宝锋;;辜鸿铭的翻译思想初探[J];世界文学评论;2007年01期

10 魏晓红;李清源;;典籍英译中的文化语境顺应研究[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760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60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0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