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恰慈实用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本文关键词:瑞恰慈实用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摘要】:I.A.瑞恰慈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将科学与诗、语义学和心理学、交流理论和价值理论结合在一起,使以"实用批评"为核心的文学研究和批评成为一个新兴的、制度化的学科。在一个西方文明遭遇世界大战、科学简约主义和大众消费主义的威胁而面临崩溃和分化的时代,他以惊人的独创性重组批评方法和批评修辞,将批评实践与文化救赎和价值判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文学批评和人文主义的重建做出了独树一帜的贡献。本文从思想渊源和批评原理两个维度分析瑞恰慈的实用批评所具有的价值和局限,并说明文学批评之于瑞恰慈的文化救赎意义。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
【关键词】: 瑞恰慈 实用批评 文化救赎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剑桥批评传统及其在中国的影响与意义”(06BWW001)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如果说20世纪是批评的世纪,I.A.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功不可没。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拓荒者和奠基人,I.A.瑞恰慈带有科学实证色彩的实用批评理论可谓离经叛道、独树一帜。他企图告诉人们读什么,如何读。他将科学与诗结合在一起,建立起了一套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7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陈祥明;论科学美及其美感[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10 江守义;何旺生;;以批评建理论——关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5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9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宙嫔;“诗性智者”[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桂录;;I·A·瑞恰慈与中西文化交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谢瑾;;论瑞恰慈对于“美”的语义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2年01期
3 黄一;;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J];社会科学辑刊;2014年03期
4 徐葆耕;科技时代的诗之惑——回眸韦勒克与瑞恰慈之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许丽青;;诗、画、乐:瑞恰慈与钱钟书评论之比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12期
6 黄一;;瑞恰慈和1940年代后期平津地区的文论建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8期
7 宫敬才;;搞学问当如容新芳——读容新芳《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4期
8 黄一;;“中西文论从未有过的接近”——瑞恰慈的《孟子论心》和多重定义法[J];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9 张蓓;张寒;;论《孟子论心》对于比较文学的价值[J];芒种;2012年04期
10 赵毅衡;如何打倒英语帝国主义[J];散文百家;2003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葆耕;瑞恰慈:文化薪火的播者[N];华夏时报;2001年
2 余石屹;“心灵是我们真实的自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赵思婷;瑞恰慈文艺思想中的“中国因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翟硕;瑞恰慈在中国的接受情况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张蓓;从《孟子论心》论瑞恰慈的跨文化解读策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世文;瑞恰慈文学批评交流与价值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69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6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