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声音:一次符号学考察
本文关键词:诗歌与声音:一次符号学考察
【摘要】:诗歌与声音的关系在传统与现代视野中是两种不同的景致,它牵涉到音乐、格律和声音诸要素在诗歌历史上的沉浮。文字的产生并没有将诗歌从声音的首要性里撤出,古典诗中声音比格律、文词更重要,现代诗学亦表明,以语音为中心的组织原则内在于所有的诗歌。对诗歌声音的曲解在学界相当普遍,必须区分四个层面的两种不同"声音"。从艺术符号学角度看,声音天然地被要求表意,在诗歌中寻求意义与声音的结合具有正当性。格律和声音的泛情感表意特征不属于声音语象的内涵,只有参与到特定的诗意创造活动中的声音才是语象。现代诗音律探索应遵循声音与意义的双向平行关联原则。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现代诗 声音 语象 符号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朦胧诗以来现代汉语诗歌的语言问题研究”(11BZ09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52
【正文快照】: 一语言本指有声语言,文字出现后,才有可视的语言。语言在古典社会里是个完整的在场之物,即声音与真理、意义、内容同在,文字是声音的象征(亚里斯多德),不是与声音相抗衡的力量,代表声音在场而已。对于汉语而言,汉字却有另一股魔力,它可以游离于汉语之外,保持自身的特性。在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卫;陈茜;;音乐性与中国当代诗歌[J];江汉论坛;2010年07期
2 李心释;;当代诗歌的意象问题及其符号学阐释途径[J];学习与探索;2013年07期
3 李心释;;语象与意象:诗歌的符号学阐释分野[J];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蒯群;;荷尔德林诗观浅论——兼析其对中国现代诗歌现状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赵诗华;;简论海子诗歌中的故乡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5 庄玮;;阐释学视野下的《锦瑟》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6 许海明;;在边缘的折磨和生活的绝望中逃离米格尔大街——浅析《米格尔大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鲁洪;;流浪:回归,抑或超越——《青春》与《九月寓言》中的流浪主题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郭风雷;荷尔德林:海子长诗《太阳七部书》的诗学渊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金松林;;现代语境下的浪漫灵知——海子诗学探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刘精科;;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地艺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3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杨庆隆;;全球化背景和中国的“原生态文化”语境[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赵光旭;;华兹华斯自然观的存在主义特征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张玉荣;;自在自然的“遗忘”——生态危机根源的哲学探析[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8 卢娟;;在语言中复活的城——论邰筐诗歌中的都市意识[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美[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孙成竹;;浪漫主义: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思想史资源[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萍;凝视自然的心灵书写[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江新;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萌;生态美学视域下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都市小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秋华;论动画电影的叙事伦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梅;与面具共舞[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阳继梅;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津;基于生态美学思想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陶冶;生态美学主旨与当代人和自然关系的审美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志敏;;语象概念的“引进”与“变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萧映;;形式与变式——论小引《西藏组诗》[J];江汉论坛;2007年11期
3 陈伯海;;为“意象”正名——古典诗歌意象艺术札记之一[J];江海学刊;2012年02期
4 田晓菲;宋子江;张晓红;;隐约一坡青果讲方言:现代汉诗的另类历史[J];南方文坛;2009年06期
5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6 李心释;;索绪尔语言学视野中的诗歌语言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董迎春;;当代诗歌:走向反讽中心主义[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3期
8 王邵军;;论现代诗与古典诗的美学分野[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3期
9 赵毅衡;;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J];诗探索;1981年04期
10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文波;我的诗歌观[J];诗探索;1998年04期
2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下)[J];诗探索;2000年Z1期
3 杨志学;;论诗歌传播的特质[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蒋登科;诗歌借鉴及其主要方式[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5 刘汝佳;尹铁超;;诗歌与乐曲之节奏美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05期
6 王刚;《诗歌形态美学》略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8年04期
7 奥·帕斯,刘自立;嬗变中的诗歌:录相缪司[J];诗探索;1996年02期
8 李佳楠;;浅析模糊语言在诗歌中的翻译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9 谭汝为;解析诗歌中的时空因素[J];阅读与写作;2005年03期
10 周和军;诗歌含混美的哲学背景分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雪梅;认知隐喻视角下俄罗斯诗歌隐喻的汉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2 念颖;论诗歌语体中的超常搭配现象[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明秀;缪斯和比特的相遇[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4 仲华;诗歌模糊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马永红;诗歌变异语言的无意识表达动机[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6 蔡蕾;中日七夕诗歌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冯玉娟;[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8 王洋;明代朝鲜朝使臣咏史诗研究[D];鲁东大学;2013年
9 袁野;曹操、曹植游仙诗与朝鲜李春英游仙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4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74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