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传播论
发布时间:2017-09-26 04:19
本文关键词:数字艺术传播论
【摘要】:199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主席尼葛洛庞帝推出新作《数字化生存》,向全世界宣告了比特的威力,并发出“数字化将决定我们的生存”的论断。自此,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全新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迅猛发展。21世纪,人们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与农业社会专注于农耕技术,工业社会依附于现代机械技术一样,信息时代毫无疑问以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新的技术使得传播方式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无法解释数字艺术的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的新一轮变革,依托于数字传播媒介的数字艺术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在数字艺术传播中,传播和媒介不断融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传播方式的区分在数字艺术传播中变得微不足道,语言、文字、印刷、广播电视等媒体在数字时代逐渐成为一种整合的传播形态,过去独立的多种传播渠道融合成为一种媒体,网络媒体便成为数字艺术传播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媒介,数字图像、数字电影、数字文学、数字游戏等多种数字艺术形式也统一在这一传播媒介中。同时网络媒体打破了我们所熟知的大众传播的单向传播,双向交互成为传播的主流,传播双方的界限已不再明显,最为重要的是受众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数字艺术在数字媒介和传统媒介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扩大受众群,除了满足最直接的数字传播媒介受众群,数字艺术转化为原子艺术走向有形的市场也满足了传统受众的传播需求。但是媒介和受众并不是影响传播的唯一因素,数字艺术传播与传播环境相互制约,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最终与社会大背景挂钩,走向市场。 本文致力于数字艺术传播总系统的研究,考察数字艺术系统中传播者、传播媒介、传媒环境和受众等传播要素的新特征;揭示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特点;总结数字艺术传播的主要传播模式和传播机制,阐明数字艺术的传播动机和原因、传播距离与速度、传播路向与范围、传播效果,当下数字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等因素的关系;同时考查思辩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之间的跨媒介互动传播行为与和谐共存关系的维系。第一部分从整体上对数字艺术传播各要素作简要说明,即传媒环境、传播者、传播媒介与受众的新特征;第二部分介绍数字艺术的主要传播媒介;第三部分是对数字艺术传播模式的总结概括,并在分析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字影视等主要数字艺术类型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总结数字艺术传播系统的主要传播机制;第四部分是对数字艺术传播中重要的一环——受众的研究;第五部分阐述了数字艺术与原子艺术跨媒介传播行为及其和谐共存关系;
【关键词】:数字艺术传播 媒介 传播模式 受众 跨媒介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J0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绪论11-15
- 一、 研究缘起11
- 二、 数字艺术传播研究现状11-15
- (一) 数字艺术的界定11-13
- (二) 艺术传播的界定13-14
- (三) 数字艺术传播的研究现状14-15
- 第一章 数字艺术传播概述15-29
- 一、 传媒环境15-19
- 二、 传播者19-23
- 三、 媒介23-24
- 四、 数字艺术内容形态24-29
- 第二章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29-37
- 一、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主要类型29-33
- 二、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基本特征33-35
- (一) 多媒体33
- (二) 互动性33
- (三) 分众化33-34
- (四) 虚拟性34
- (五) 非受限性34
- (六) 开放和共享34-35
- (七) 以人为本35
- 三、 数字艺术传播媒介的社会现实影响35-37
- (一) “媒介即讯息”35-36
- (二) “宅男宅女”与网络成瘾36-37
- (三) 手机中“毒”37
- 第三章 数字艺术传播模式解析37-50
- 一、 “5w”直线模式与循环互动模式38-40
- (一) “5w”直线模式38-39
- (二) 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39-40
- 二、 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40-41
- 三、 数字艺术的传播模式41-45
- (一) 数字艺术的传播过程42-43
- (二) 数字艺术传播的系统模式43-45
- 四、 数字艺术信息传播机制45-50
- 第四章 数字艺术受众分析50-62
- 一、 数字艺术受众观50-52
- 二、 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52-60
- (一) “使用与满足”理论52-53
- (二) 数字艺术与受众心理53-56
- (三) 数字艺术与受众需求56-60
- 三、 数字艺术受众的发展趋势60-62
- (一) 数字艺术受众的扩大化60-61
- (二) 数字艺术受众的细分61-62
- 第五章 数字艺术和原子艺术的跨媒介传播62-72
- 一、 数字艺术的原子传播62-66
- (一) 网络文学的原子传播62-65
- (二) 数字游戏的原子传播65-66
- (三) 数字图像的平面印刷66
- 二、 原子艺术和数字艺术的双向传播66-70
- (一) 纸质原子艺术上网66-68
- (二) 音乐及视听艺术的数字传播68-69
- (三) 原子艺术对数字艺术的影响69-70
- 三、 数字艺术和原子艺术的和谐共存70-72
- 小结72
- 注释72-74
- 参考文献74-76
-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76-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立新;;论数字动画的美学诉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邱秉常;;数字艺术传播的表现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欧阳友权;蒋金玲;;媒介发展与文学阅读的演变[J];河北学刊;2009年06期
4 马立新;;数字艺术创作论[J];理论学刊;2006年07期
5 马立新;;美在自由情感——一种新型美学观的构建[J];理论学刊;2009年10期
6 马立新;;数字艺术与数字美学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马立新;;论网络游戏的本体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马立新;;论中国数字电影发展策略[J];现代视听;2007年08期
9 马立新;;数字美学论——一种数字电影理念的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肖锋;;补充、分化及异化——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的嬗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9214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21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