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文学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4:31

  本文关键词: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文学接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媒介融合 文学接受 能动性


【摘要】:媒介与文学,经历着由疏离到日渐紧密的发展历程。进入大众媒介时代,文学甚至受到了大众传媒的操控。现代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媒介的出现对于传播方式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它所具备之前所有传播媒介所不具备的特性,使它拥有了整合其他所有媒介形式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今天传播学界公认的媒介发展趋势——媒介融合。印刷媒介、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网络媒介都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这场以数字媒介为主导的媒介融合主要表现在内容、网络、终端三个领域。媒介领域的巨大变革必然会对文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学接受一直是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艾布拉姆斯和刘若愚均将“读者”纳入其文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位置,而接受美学更是将读者推向文学接受活动的中心地位。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读者不但获得了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并且能即时即地的实时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进而使得文学接受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可见,通过文学接受这一环节考察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的生存状态是颇具研究价值的。 自电子媒介出现以来,“文学死亡”的言论一直不绝以耳,那媒介融合时代文学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本文意在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接受这一环节的深入剖析,来探究文学发展的危机与出路。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媒介融合等基本概念的内涵进行有效的界定,梳理媒介发展历史,指出由数字媒介引领的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逻辑起点和基石。第二部分对不同媒介与文学的关系进行宏观的描述和总结并进一步归纳出媒介对于文学接受环节的影响。由于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介的互相渗透整合,因此第二部分是第三部分的研究基础。第三部分则深入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具体表现——内容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它们极大的影响了文学的传播,也必然对文学接受产生较大的影响。第四部分:文学在媒介融合时代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但在这危机之中,也孕育着文学的生机与出路。论文通过文学接受这一重要的视角来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文学的处境,认为文学面临着读者的审美转向和读者主体性消失等危机,提出通过重塑读者主体性这—途径来实现文学的复兴。文章最后,指出文学不会走向消亡,而是将在转型中走向复兴。
【关键词】:媒介融合 文学接受 能动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4
  •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研究现状11-12
  • 论文基本框架及难点创新点12-14
  • 第1章 基本概念辨析及媒介融合的界定与内涵14-18
  • 1.1 媒介与文学媒介14
  • 1.2 媒介的历史演变14-16
  • 1.3 数字媒介引领下的媒介大融合16-18
  • 第2章 媒介与文学接受的关系18-24
  • 2.1 印刷媒介与文学接受18-20
  • 2.2 电子媒介与文学接受20-22
  • 2.3 网络媒介与文学接受22-24
  • 第3章 媒介融合与文学接受的关系24-33
  • 3.1 内容融合与文学接受24-28
  • 3.2 终端融合与文学接受28-31
  • 3.3 网络融合与文学接受31-33
  • 第4章 危机中的生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文学生存33-45
  • 4.1 媒介融合——文学更大的生存危机33-39
  • 4.2 危机中孕育的生机与出路39-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丁光梅;赵晶;;论网络传播对文学接受主体心态的影响[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薇薇;;引导和消解:大众传播对文学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钟晓文;“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与米勒先生对话[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1期

5 周克平;;论“E”文本与文学接受[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6期

6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7 单小曦;;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J];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8 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9748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748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2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