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怀旧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7-10-06 06:38

  本文关键词:怀旧与超越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性 文化环境 反思性 超越的 文本化 缺场 叙事类型 暧昧性 昆德拉 本体论意义


【摘要】:正基思·特斯特在《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中写道,"如果社会被视为这样一种情境,从具有规定作用的某处移至有待被规定的另一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怀旧/恋乡就会兴起"。换句话说,怀旧/恋乡情结正是在一种流动下的缺失中孕生的。一方面,人与家是远离的,另一方面,在这种远离中,人与家构成了回望关系。这样的"去-回"模态在现代性之
【作者单位】: 武警北京指挥学院;
【关键词】后现代性;文化环境;反思性;超越的;文本化;缺场;叙事类型;暧昧性;昆德拉;本体论意义;
【分类号】:I054
【正文快照】: 基思·特斯特在《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中写道,“如果社会被视为这样一种情境,从具有规定作用的某处移至有待被规定的另一处,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怀旧/恋乡就会兴起”。换句话说,怀旧/恋乡情结正是在一种流动下的缺失中孕生的。一方面,人与家是远离的,另一方面,在这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鹏颖,彭波;“后现代性的悖论”的哲学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王文晶,王春光;真善美的统一与对后现代性的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4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策略与尝试[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彭立勋;;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J];学术研究;2007年09期

6 沈湘平;;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7 何芳;;论鲍曼的后现代性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迈克·塞维奇;艾伦·瓦德;范欣;;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城市文化[J];美术馆;2009年01期

9 刘剑;;论手机电影的后现代性[J];湘潮(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汪丽;;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性之关系初探——从“赵小李”现象谈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王建平;;历史的回文[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4 宋一苇;;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赵立爱 山东轻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文化透析与诗意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林华瑜;新现实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N];中国文化报;2002年

5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6 肖自强 汪民安 姚福燕;后现代主义五人谈[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陈铭;严肃而又前卫的学术[N];湖北日报;2004年

8 冯敬诺 杨信礼;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60年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N];学习时报;2009年

9 杨四平;当前新诗的城市诉求[N];安庆日报;2005年

10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当前时代的倒退”[N];中华读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如意;技术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

2 孙颖东;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反思到永恒的价值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敏;唐·德里罗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朱长泉;后现代通俗小说中的悖论[D];宁波大学;2008年

5 杨丽萍;黑客文化的后现代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6 樊蕾;论新生代电影的审美风格转变[D];山东大学;2008年

7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杨子飞;自由与确定性的双重变奏[D];浙江大学;2009年

10 仲明明;论吉本芭娜娜创作的后现代性[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1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81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a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