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中译本的文化意识与翻译选择比较
本文关键词:《荒原》中译本的文化意识与翻译选择比较
【摘要】:《荒原》是现代诗歌史上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其中译本甚多。文章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译本,从译者文化意识下的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由此证实了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会影响译作对原作文化内涵的传达,从而决定译作的质量;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文化语境对三个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文本选择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翻译过程不仅是译者与原作者思想交融的过程,更是两种语言文化交际的过程,进而说明译者在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时应该积极有效地传达原作文化,呈现文化多样性,满足不同读者群的审美感受。
【作者单位】: 江西理工大学南昌校区文理系;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
【关键词】: 《荒原》中译本 文化意识 翻译选择
【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15WX313) 江西理工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HSFJ2015-G20)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荒原》(The Waste Land,1922)是西方现代派文化下行为的意识,第二层为他人文化下的行为的诗歌主将T·S·艾略特(1888—1965)最具影响的经意识,第三层就是具有能够解释自我文化的能力[2]。典之作,被誉为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对于艾略特这种文化意识能力涵盖了两种不同语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刘宁;;时间与空间的矛盾和统一——解读艾略特的《荒原》[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2 杨彦清;;“有韵味的牢骚”——艾略特《荒原》新解[J];新西部;2010年12期
3 刘家民;贾淑静;;《荒原》中的城市“文明”[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陈淑仪;苑辉;;个人与文化的双重迷惘——艾略特创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贺;;《荒原》迷宫探究三重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11期
6 西评;超越西部的一种尝试——读朱玉葆《荒原》[J];小说评论;1992年03期
7 徐齐平;;《荒原》的写作和修改始末[J];文化译丛;1993年01期
8 林季红;艾略特《荒原》诗中的复活意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卢敏,朱伊革;《荒原》:感情的逃避与寄寓[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S2期
10 李怡;陈晓兰;;《荒原》:人类世界的拯救[J];文教资料;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赵国忠;赵萝蕤与《荒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林克欢;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N];文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懿;《荒原》中女性形象再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悦;论《荒原》的多重声音[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金红;论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钟颖;《荒原》中的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李云;《荒原》的生态解读[D];华侨大学;2011年
9 周姝;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高静;在荒原中跋涉——艾略特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085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85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