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卢卡奇戏剧理论探究

发布时间:2017-11-05 18:06

  本文关键词:卢卡奇戏剧理论探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卢卡奇 戏剧理论 悲剧 物化


【摘要】:本文是在细读卢卡奇的《现代戏剧发展史》《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历史与阶级意识》《审美特性》等理论著作的基础上来梳理、解读卢卡奇的戏剧思想的。纵观卢卡奇的一生,他的思想具有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特征。阶段性体现在他的思想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每个时期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而整体性是因为他总的思想体系是完整的,物化、总体性等这些重要的范畴是贯穿其一生的。具体到卢卡奇的戏剧思想,需在研读他的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再结合西美尔等人的各种思想,从而梳理出卢卡奇戏剧思想的生成的历史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在挖掘卢卡奇戏剧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还要厘清其与物化、总体性等其他核心哲学范畴的关系。此外,对卢卡奇悲剧理论的阐述是本文很重要的一部分。悲剧理论是卢卡奇戏剧理论中最值得深思的部分,悲剧产生的根源、悲剧的效应、悲剧的主人公等思想都是在他戏剧理论基础上的升华。最后以卢卡奇的戏剧理论为出发点,反思他的理论对当今艺术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启示作用。卢卡奇之所以选择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作为其理论研究的起点,是因为他认为当时的整个社会是一个异化的社会,他早期的“异化”思想与他的生活坏境以及哲学家西美尔对他的影响密切相关。社会被“异化”了,人被物控制了,而要摆脱这个异化的社会状况,则需要戏剧。依卢卡奇之见,现实生活中的根本的问题只能够通过戏剧,尤其是通过悲剧直接的象征诉诸于广大观众,即真正的悲剧与生活和观众之间是没有任何中介间隔开来的,因而真正的悲剧是一种非异化的艺术形式。卢卡奇的戏剧思想阐述了戏剧的素材、戏剧的群体效应以及风格化与世界观等内容,他强调悲剧是通过对生活的一个“瞬间”来呈现其本质的,悲剧的愉悦感是通过对痛苦的欣赏来获得的。卢卡奇的戏剧理论非常深刻,不仅在戏剧理论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今天的艺术活动也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翎;青年卢卡奇:历史性与自然性[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赖海燕,刘扬军;卢卡奇与“世界历史”精神[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岳新风;;论卢卡奇早期的“自然”概念[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量;回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卢卡奇——读孙伯钟癸教授的《卢卡奇与马克思》[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5 苏晓云;卢卡奇早期的物化异化观及其当代启示[J];求索;2003年04期

6 杨建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本体论意义——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阐释[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雨辰;;略论青年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8 肖新发;;论卢卡奇的“总体观—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9 张亮;让卢卡奇从晚年自传的阴影中走出来:一种方法论反思[J];学术研究;2005年03期

10 罗红梅;;卢卡奇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6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宏亮;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牛鹏云;卢卡奇的物化思想[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10 王巍;实践的审美性与历史性[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45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45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d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