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译《水浒传》诗词英译策略研究—接受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09 06:28
本文关键词:登译《水浒传》诗词英译策略研究—接受理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登特-杨 诗词翻译策略 《水浒传》 接受理论
【摘要】:《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中国文学名著。自18世纪以来,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其中英文全译本就有5个。约翰·登特-杨和埃勒克斯·登特-杨父子在1994到2002年间,先后出版了最新的五卷120回英文全译本,并于2011年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在中国内地出版。本文以登特-杨父子《水浒传》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接受理论视角,在描述其诗词英译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登特-杨译本中诗词英译策略,并评价其效果。在登特-杨看来,其译本的读者对象是不具有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普通英语读者。为使译本具有可读性,同时保留中国古代的情趣与习俗,登特-杨尽量采用很自由的译法处理其中的诗句,以使英语更加流畅自然。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尽量符合英语的行文规范,在表述源语文本意思的同时,再现其诗歌美学价值。鉴于汉语古诗本身的特点,文本中存在太多空白和未定点。尽管登特-杨自诩熟悉中国文化,其翻译过程仍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因而,妥协和改写是其主要翻译策略。首先,针对源语诗词不同的体裁类型,译者顺应动态对等原则,在语言和形式上尝试保持源语风格。比如,汉语格律诗被译仍为英文格律诗,并以雅译雅,以俗译俗,词被译为抒情诗,而骈文和偶句在英译本中也被保留其平行结构。其次,英诗韵脚不如汉语诗歌丰富、格律也不如汉语诗词严格,译者采用了典型的英诗格律,甚至将韵律诗译为无韵诗,在节奏上也体现了译者的自由译法。再次,源语诗词用典和修辞丰富,包含大量的文化意象和历史背景知识。尽管登特-杨在翻译时保留了其中大部分的诗歌意象和修辞,但在处理文化意象和文化词时,或用普通的解释语进行改写,或直译且不加注,或用西方文化词予以替代,或被错误诠释,或干脆被忽略了,使得源语文本丰富的文化意义几乎荡然无存。当然,考虑到中英两种语言之间及其承载的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在中诗英译过程中,意义的传递往往优先于形式的转换,因为对现代读者而言,意义显得比形式更重要。登特-杨在翻译水浒诗词时试图重构其诗歌美学视域,力求目的语表达“自然”,减少源语的“异域情调”,在艺术和美学上满足读者的期望视域。同时,译者受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主义影响,通过妥协和改写,牺牲意蕴深刻的诗歌意象和文化典故等诸多细节,以使其英译木让普通读者接受。显然,登特-杨的水浒诗词英译是基于其自身的历史经验和前见进行诠释的结果,是为了让英译本“靠近读者”,进而满足特定读者的接受期待,从而达到视觉融合的结果。尽管在艺术形式和美学特征上与源语诗词存在差异,在文化和意义传递的过程中存在缺失,登特-杨的水浒诗词英译本仍然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或雅或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于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钟再强;;刍议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国外影响[J];外语研究;2014年03期
2 韩红建;蒋跃;;全球化语境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英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3 孙建成;李昕亚;;《水浒传》登译本的风俗转换研究[J];中国外语;2013年01期
4 温秀颖;;翻译目的与登译《水浒传》语言文化知识误译[J];中国翻译;2012年05期
5 姚君伟;;论赛珍珠跨文化写作的对话性[J];外语研究;2011年04期
6 唐艳芳;;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9年02期
7 钟再强;;试析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研究史上的几次重要评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12期
,本文编号:1269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6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