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阐释批判与中国文论重建
本文关键词:强制阐释批判与中国文论重建 出处:《学术研究》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张江强制阐释论系列论文对西方文论存在的问题所做的分析与批判,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评判西方文学理论的价值。不过,也要警惕因对这些论文的误读而产生另一种偏向,即将中国当代文论存在的问题归罪于西方文论强制阐释方法的运用。场外征用是强制阐释批判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在张江看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盛的批评理论,其最大弊端就是以场外征用的方式来抹煞文学理论及批评的本体特征,导引文论偏离文学。这一批判有一定合理性,但不能因此就彻底否定批评理论的场外征用。如果说西方文论中的强制阐释与西方社会现实和文学理论进程密切相关,因而具有某种合理性的话,那么中国近几十年来对西方文学理论顶礼膜拜的强制阐释冲动,则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因为它只是盲目照搬和机械模仿西方的文学理论,从根本上脱离了中国文学实际。强制阐释批判的目的是为了中国文论的重建。要实现中国文论的重建,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基点,即重归中国文学实践和坚持民族化的方向,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第一,坚持民族化方向与引进接受西方文学理论的关系;第二,宏观系统的文学理论建构与具体的文学现象和理论问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辉;;中国文论输出的障碍和对策[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00期
2 王辽南,荣炯;世界性 创造性——21世纪中国文论的二个着力点[J];学术研究;2000年11期
3 赖大仁;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1年05期
4 王辽南;世界性·创造性——关于21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两个着力点[J];文艺评论;2001年02期
5 马建辉;中国文论语境中的“反映”概念研究[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04期
6 支宇;中国文论的文化探源——《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读后[J];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02期
7 范国英;身体隐喻与中国文论的存在形态[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曹顺庆;《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序[J];当代文坛;2005年02期
9 李建中;;中国文论:说什么与怎么说[J];长江学术;2006年01期
10 项念东;;近年“中国文论”研究的两个思虑方向与文论教学[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风;;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2 余杰;;从域外汉学看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基本路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葛辉;;中国文论输出的障碍和对策[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牛月明;;试论“中国文论”的区别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古风;;中国文论“走出去”的历史与现状[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万敏;;中国文论对外翻译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7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周平远;徐春;;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三十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9 代迅;;百年回眸:世界文论格局中的中国文论抉择[A];东方丛刊(2000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三辑)[C];2000年
10 古风;;中国文论“走出去”的若干问题专题探讨[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华初 王广;回归本体阐释 重建中国文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记者 耿雪;探索融汇中西的中国文论新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尹蓉;哈佛教授的《中国文论》[N];解放日报;2003年
4 记者胡言午;中西交流共促文论互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李小贝;新世纪十年文论扫描[N];文艺报;2011年
6 乐黛云;《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中西文论互动的新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后五四时代”的中国文论:阅读、修行与境界[N];文汇报;2014年
8 赵崇璧;“新世纪文艺学的发展走向”学术研讨会综述[N];文艺报;2006年
9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丁国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全球交往”中我国文论的生存之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夫生;现代中国文论中的马克思主义话语(1919~1949)[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锐;当代中国文论建设的得与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2 倪书华;中国文论文本的跨文化阐释[D];汕头大学;2005年
3 黎亮;西方视野下的中国文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6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36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