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发布时间:2018-01-12 00:21

  本文关键词: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出处:《山东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乐黛云 比较文学 和而不同 互动认知 跨文化诠释


【摘要】: 乐黛云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开拓者和最重要的理论家之一,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乐黛云对中西方思想理论广收博取,并结合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文学研究所处的现状,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做出了新的规定,把比较文学推进到跨异质文化的层面。乐黛云在比较文学的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学界时有研究其比较文学思想的论著发表,但至今未见完整阐述其理论体系的专著。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解读:根据乐黛云对中西比较文学思想的吸收与借鉴分析其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渊源;通过梳理乐黛云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构的过程来体现其学科理论的特征;通过分析乐黛云比较文学理论的成因及意义揭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树;根据乐黛云文学研究的四个主要层面展现乐黛云对其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运用。 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是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和乐黛云对中国比较文学贡献的概述。一方面,为研究乐黛云的比较文学思想提供相关的背景材料,另一方面,通过对乐黛云对中国比较文学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的分析,论证了研究乐黛云比较文学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的第一章较为系统地梳理并分析了乐黛云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的学术渊源。从乐黛云对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过程的评价、吸收和超越,展示这三者对乐黛云的不同影响。乐黛云本人即是从有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步入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她从法国学派所开创的影响研究中吸收了丰富的理论营养,并且把接受美学引入影响研究,重视文学接收者对影响者的选择、过滤、变形、创新,强调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此同时,她还受到美国学派平行研究的影响,关注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且切实可行地把跨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研究纳入了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中国比较文学传统也对乐黛云产生了重要影响。乐黛云对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做过非常细致深入的研究,她撰写多篇文章,深刻分析了这门学科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过程、特色以及发展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乐黛云认为,中国比较文学是立足于本土文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并在全球交往的语境下产生的崭新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现象。中国比较文学传统对乐黛云的影响,就在于这种“立足本土,兼收并蓄”的学术风格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与追求。 本文的第二章具体论述了乐黛云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学科建构方面所做的贡献。乐黛云非常关注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尝试着建构新阶段的比较文学,使其能够适应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 乐黛云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学科建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借鉴;结合中国文学研究的实际对比较文学学科建构所作的探索与创新;创建作为交往诗学的比较文学。乐黛云很早就开始系统地引入西方比较文学理论,详细介绍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试图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运用到中国比较文学的研究之中。乐黛云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西方比较文学理论之后,很快开始尝试用较新的观点深入比较文学研究,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构进行探索和创新。她用接受美学来刷新影响研究,还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引出的耗散结构和熵的理论出发,探讨文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以此来充实平行研究的内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乐黛云先后发表一系列文章来建构文化转型时期的比较文学,对比较文学做出了新的规定。她提出比较文学发展第三阶段的设想,建立了以交往为取向的、作为交往诗学的、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使中国当代比较文学在发展方向、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本文的第三章论述了乐黛云在创建作为交往诗学的比较文学基本理论上的贡献。乐黛云所建构的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提倡跨文化研究,试图打通原先缺乏内在联系的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界线,使比较文学成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有新的切实的理论基石。乐黛云继承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和改良,并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将“和而不同”和“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将其作为跨文化对话和多元文化共处的具体原则和行为方法。 “和而不同”一方面肯定事物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多样事物间的互补与和谐;另一方面强调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乐黛云认为,“和而不同”原则可以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异质文化之间的互识、互证、互补,既能保存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又可避免本位文化的封闭和孤立。乐黛云还将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哈贝马斯一直致力于对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下,交往理性和工具理性、生活世界和系统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各种危机。哈贝马斯用交往理性取代意识哲学中的工具理性,突出了对话式的主体间性交往行为。乐黛云认为,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理性重视“正义原则”和“团结原则”,强调平等和宽容,与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研究的目标一致,因此可以为跨文化比较的适度理念提供具体原则和行为方法。 “和而不同”和“交往理性”作为一种跨文化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对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有着方法论的意义,但是,这两种原则由于受到其所诞生的时代和其所服务的对象的限制,必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乐黛云在将“和而不同”与“交往理性”引入比较文学研究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在可行性方面的弥补和纠偏,创造性地提出“互动认知的跨文化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基点,从而实现了超越性的理论建构。 乐黛云创建的作为交往诗学的比较文学以“互动认知的跨文化诠释”作为理论根据,从本体论层面和“语言际”层面都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从本体论的层面来说,乐黛云创建的作为交往诗学的比较文学重视“文学间性”,旨在建立一种对话性的文学概念,要求把文本作为独立的主体并把它们置身于主体间性的概念之中,使文本之间形成互文性,从而进行互文研究。这使比较文学彰显出不同于国别文学与一般文艺学的特质,并与国别文学和一般文艺学形成一种互动关系。从“语言际”的层面来说,比较文学作为交往诗学,所承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不同文化架构和语言系统中的理论话语进行对话。多元文化共存的本质和前提是对话。乐黛云所创建的作为交往诗学的比较文学,以互动认知的跨文化诠释为基点,具有重视文化之间的平等性和差异性的特征,从而能够有效地建立起文化对话的平台。 本文的第四章较为详尽地分析了乐黛云在具体的文学研究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开阔视野和独特的学术风格。首先以乐黛云对中国文学中女性问题的研究为例,分析乐黛云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研究。乐黛云对中国女性问题的研究一直都非常关注,她从时间轴的比较、虚实轴的比较和性别轴的比较这三个角度入手,凸显了中国女性问题的实质并提出了解决途径。乐黛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体现出三个特点:比较文学的视野、人文关怀及对文化的关注。其次,以乐黛云在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文《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为例,论述了她在中外文学关系方面研究的特点。第三,通过分析乐黛云在比较诗学方面所作的研究,论述乐黛云在这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乐黛云对比较诗学的研究体现出其独特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特色:第一,端本正源,促进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性转化,使其成为可以被世界理解、能对世界文化发挥作用的现代话语;第二,广收博取、平等对话,使中西方诗学在相互沟通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三,寻求共同诗心,力求在中西诗学对话中发展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本章还论述了乐黛云比较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乐黛云对人类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危机及解决途径有其独到的理解并进行了深刻的论证,其比较文化研究体现出对文学研究的重视及对人文精神的强调。 本文的结语部分在对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论述了乐黛云对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这种作用和价值做出展望。乐黛云的比较文学思想涉及了文学研究、诗学研究、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各个层面,研究她的比较文学思想对于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Abstract]:As one of the pioneers and most important theorists in China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Ledeyu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Ledeyun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 according to the absorption and reference of Ledeyun ' s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subject theor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conclusion .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an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Ledeyun to China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On the one hand , it provides relevant background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oughts of Ledeyun , on the other hand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made by Ledeyu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research o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oughts of Ledeyun is demonstrated .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and analyzes the academic origin of Ledeyun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ory and method .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is paper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Ledeyu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Ledeyun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and tries to construct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stage so that it can adapt to the need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s in the new period . In the 1990s , with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era , the author tries to explore the limit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ture and natural science , and tries to explore and innovate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The third chapter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ribution of Ledeyun to the creation of the basic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n associate poetics .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onstructed by Ledeyun , advocates cross - cultural research and tries to make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bridge to communicate the East and West culture . To achieve this goal ,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new practical theory foundation . Microsoft.TeamFoundation . Modeling.dll " Harmony is different " is a universal rule of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social relations . As a cross - cultural idea , the " peace - up " and "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 " are of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multi - development of the promotion of world cult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However , the two principles must be limited by the times of their birth and the objects they serve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interlanguage " ,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hich is created by Ledeyun as communication poetics ,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ntertextual research . The fourth chapter of this paper i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road horizons and unique academic styles of Ledeyun ' s research in Chinese literature .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Ledeyun ' 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played by Ledeyu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and looks forward to this role and value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敏杰;;比较文学在中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2 斯义宁;比较——研究——应用——读乐黛云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3 乐黛云;国际比较文学新动向——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侧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陈跃红;一个读者与两个作者的对话——读《比较文学原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克飞;创造性地全面研究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读《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乐黛云;;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冥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佘孟仁;;新的语境,新的参照系——《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名家十年文选》评介[J];博览群书;1997年04期

8 程丽华;比较文学及流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周晓风;;二十世纪中西比较诗学的早期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王鸿儒;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的拓荒者[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14118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118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