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

发布时间:2018-01-16 19:33

  本文关键词: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 出处:《南昌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西意象理论 发展史 共性与个性 困境与转型


【摘要】: 纵观整个世界文论史,无论是在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中,有关“意象”的各种观点,理论和学说均占有相当的比重并拥有重要地位。然而,长期以来,对中西意象理论的专题比较研究却相对薄弱。至今可见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零散观点或个别流派的比较,缺乏整体眼光和系统化研究。因此,本文拟从比较诗学的角度,并尝试用历史的眼光,对中西意象理论展开一次整体性专题比较研究,为构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意象诗学体系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首先对中、西意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作了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对其发展过程作了阶段性的分期,并考察了各阶段之间的深层关系。其次,多方面透视与解读了中西意象理论的总体特征,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最后,在当代语境中深入思考了中西意象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文学现象与文学理论两层面上努力探讨了中西意象理论的转型之路。 总之,本文对中、西意象理论做了一次较为系统化的专题比较研究,基本克服了以往研究多作零散比较的局限及由此带来的整体感和历史感的缺失,也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当代意象诗学体系作了一次有益的探索。
[Abstract]:The whole world literary theory history , whether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or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 has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and has important position . However ,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magery has been relatively weak for a long time .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paper ,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mag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combed , th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theory is made , and the deep relation between each stage is examined . Secondly , the author deeply analyz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mage ,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 Finally , the paper deeply discusses the predicament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mage in the contemporary context ,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wa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mage in the two layers of literature phenomenon and literary theory . In short ,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and systematic thematic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the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images , which basically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the loss of the sense of history , and also mak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set of contemporary image poetics systems .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洁;;言之文也 天地之心哉——《周易》中文论关键词“文”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形式美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2 熊沛军;;论王世贞文论与书论的相似性联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杨仁敬;;虚实结合 纵横破解——评陈世丹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详解》[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4 宋闻兵;;《文心雕龙》“直置”词义考辨[J];语言研究;2011年03期

5 周圣煌;;湘乡文派研究文献综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曹蕾;;用意象理论试析《永别了,武器》中雨之凄美[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7 韩伟;;焦z盐穆鬯枷胩轿鯷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范永康;;当代西方的文学政治学[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高超;;形象学视域中的“唐代诗人形象”——以宇文所安的《初唐诗》、《盛唐诗》为中心[J];江淮论坛;2011年04期

10 田义勇;;屈原“发愤”说的深层动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相福庭;;文论转换:一个值得反思的话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钱中文;;序二[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孙霞;陈国恩;;1928—1934年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兵;;探析清廷学术宗尚对桐城派文论及其选本实践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詹姆斯·哈林顿;俞克洋;;二十一世纪的经理[A];全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20周年大会论文集[C];1999年

7 姚敏杰;;论四杰文和文论的调和与冲突[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燕;;创新扩散理论视域中的袁宏道文论传播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莫先武;;当代审美意象理论之反思[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建辉;经典文论释读中的陈涌经验[N];文艺报;2011年

2 李小贝;新世纪十年文论扫描[N];文艺报;2011年

3 李逊;灵秀而厚重的文论[N];人民日报;2009年

4 林建法;多姿多彩的文论[N];人民日报;2004年

5 卜天;秦朝晖文论专著研讨会举行[N];朝阳日报;2009年

6 陆贵山;一体·多样·主导[N];文艺报;2002年

7 美国德州大学教授 顾明栋;原创性是学术最高成就的体现[N];文汇报;2010年

8 实习生 卢美邑;人文论坛:课堂之外的心灵碰撞[N];云南日报;2005年

9 高天庆;用科学观念再思文学理论创新[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王春荣;现代女性文论对中国文论建设的特殊意义[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树林;蒙古族藏文文论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郭令原;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磊;古代文论“韵”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童丹;中国古典诗词俄译时的意象转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梁桂莲;审美的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黄爱平;李翱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王yN;《礼记·乐记》研究论稿[D];暨南大学;2009年

10 蒋建梅;和谐的生命之美[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英;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D];南昌大学;2010年

2 杨光;论《爱药》中意象的象征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凤霞;六朝画论与文论关系探赜[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月;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D];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

5 程通;浅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兵家语[D];复旦大学;2010年

6 郭林红;云南古代文学理论对中原文论的接受和发展[D];云南大学;2010年

7 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D];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8 魏崇周;二程文论与诗歌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姜艳;何其芳散文论[D];扬州大学;2003年

10 迎春;蒙古文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4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34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e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