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理论看林纾译作《块肉余生述》
本文关键词: 顺应论 林纾 《块肉余生述》 出处:《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作为第一个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人,林纾在中国的翻译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正是由于他大量的介绍了外国文学中的新思想,新文学理论,新的创作风格,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以后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近代的文学才得以繁荣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林纾的译作持有的观点褒贬不一,其由于自己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而受到严厉的批评。但是这种所谓的不忠实的译作却受到当时读者的广泛的欢迎,并且对后来的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种现象是传统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就此问题本文拟采用语言学上的顺应理论,以林纾翻译的《块肉余生述》为个案,从多角度分析林纾译作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必然性。 国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在其《理解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顺应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途径来考察语言使用。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就是不断做出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选择,这些选择涉及到语言的方方面面。该理论认为翻译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动态的选择与顺应的过程。在此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有关讨论将主要针对语言外部分析展开。用这种方式,翻译界争论的许多焦点便可以迎刃而解。
[Abstract]:As the first person to introduce foreign literary works, Lin Shu'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is prominen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he introduced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literature in the new ideas, new literary theory, new writing style. To a great extent, thi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later writers, which made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lourish.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on Lin Shu's translation. He was severely criticized for his un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but the so-called unfaithful translation was widely welcomed by the readers at that time. This phenomenon can not be explained by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ntends to adopt the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 Taking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the rest of the Life of Block flesh" as a case stud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ationality of Lin Shu's translation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Lin Shu. In his book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Yevevisorren,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ragmatics, puts forward the "adaptation Theory", which examines language use from a new perspective and approach. Language use is about making conscious or unconscious choices. These choices involve all aspects of language. The theory holds that transl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dynamic process of choice and adaptation. In this way, many of the controversies in translation circles can be easily solved.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琴;杨司桂;;顺应论视阈下图书管理人员语言素养浅析[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2 张雨;;名人讲课艺术[J];老友;2011年09期
3 吴微;;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现状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8期
4 曾庆敏;;从顺应论视角看美剧《生活大爆炸》的字幕翻译[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5 王苏娅;;论房地产广告英译的顺应观[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郝玲玉;高月琴;齐丽莉;;运用语言顺应论解读中外选秀节目中不礼貌言语行为[J];考试周刊;2011年50期
7 包尕娃;李玉鹏;;从语用顺应论看广告翻译的互文性[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陈丽;;广告互文性的顺应论阐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罗芳春;徐红梅;孙存志;;汉语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石英;;文化翻译的顺应与选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陈雅婷;;语际语用失误与语内语用失误的顺应论阐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以“林译小说”为中心论林纾在文学转型过程中的两难抉择[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克敌;;晚年林纾与新文学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唐玲;;英语情态意义的认知解读和多义性的顺应论释解——以must一词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苑;林纾和他的《修身讲义》[N];团结报;2010年
2 杨玲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林译的认同错位与文化调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田望生;严复、林纾与桐城派[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4 青年学者 王学斌;另一半的“五四”[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吴小如;近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部分[N];光明日报;200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林纾[N];团结报;2010年
7 高为;译著版本闲话[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张剑;辉煌而艰辛的使命[N];光明日报;2002年
9 洪园波;通古辨今话美译[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10 王宁;全球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照;林纾小说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丽华;林纾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郭杨;林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龚龙生;顺应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宋志平;选择与顺应[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羽;清末民初汉译小说名著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上海大学;2010年
8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9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从顺应理论看林纾译作《块肉余生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石成成;汉语冗余否定的顺应论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3 杨小群;顺应论视角下《围城》英译本的归化与异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张默男;顺应论视角下民族品牌中英文名称的翻译[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周茜;顺应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孟焕丽;从顺应论的视角看机械类产品说明书的英译[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7 何涛;从顺应论看《二马》英译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辉;从顺应论的角度看中英广告的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宛心;顺应论视角下误解的语境成因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敏;从顺应论角度探讨英文电影《阿甘正传》字幕的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87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8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