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英译本对比研究——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
本文关键词: 经典翻译 翻译适应选择论 《浮生六记》 一作多译 翻译生态环境 出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浮生六记》是我国清代叙事散文中的精品,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将其译介成英文,要适应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文章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深入分析《浮生六记》四个英译本,对比不同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转换方面的得失,以期为读者鉴赏一作多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Abstract]:The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is one of the best narrative prose in Qing Dynasty, which contains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pl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ranslation,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adaptation choi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and compare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different versions in terms of linguistic dimension, cultural dimension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in order to serve as a guide for readers to appreciate more than one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语系;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qn-186)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5-1526)成果之一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伟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刘彦仕;;从英译《浮生六记》解读林语堂的译者文化身份[J];经济师;2008年02期
3 ;《浮生六记》[J];中国戏剧;2009年12期
4 刘福莲;;《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述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曲林芳;;《浮生六记》代表林语堂译作的最高水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缪静静;;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观探析——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侯丽芬;;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8 李东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康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马亚敏;;从林语堂翻译标准看其《浮生六记》的翻译[J];海外英语;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汤君;;《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性别话语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倩;;从“张力论”看《浮生六记》中的“克制陈述”——兼论新批评与明清小说评点的方法相似性[A];东方丛刊(2003年第4辑 总第四十六辑)[C];2003年
3 汤■;;性别话语反思:《浮生六记》与林语堂译本例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鹏;凸显《浮生六记》“扬州缘”[N];扬州日报;2010年
2 记者 王鹏;《浮生六记》新增本是新“敦煌学”[N];扬州日报;2010年
3 旅加学者 陶短房;“拍卖爱国主义”可以休矣[N];东方早报;2010年
4 李长莉;《浮生六记》与“五四”文化人的三种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钱冶;《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等钱梅溪五册手稿将再次拍卖[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傅璇琮;《海国记》的发现[N];光明日报;2010年
7 董保纲;绚烂之极是平淡[N];贵州政协报;2000年
8 魏泱;一块纯美的水晶[N];中国审计报;2003年
9 巫唐;《浮生六记》:沈复和他的小世界[N];学习时报;2003年
10 溶液;读书——极致的化妆[N];金融时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丽佳;从互文视角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然;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万薇;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浮生六记》格雷厄姆·桑德斯译本[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永湘;林语堂与《浮生六记》英译—意识形态操控视角[D];中南大学;2007年
5 吕剑兰;从《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看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D];湘潭大学;2009年
6 郭春林;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浮生六记》林译本的产生和接受[D];郑州大学;2010年
7 陈爱明;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翻译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宝莲;《浮生六记》林译本评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韩志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觉琛;论林语堂译著《浮生六记》中的审美再现[D];海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8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518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