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强制阐释论的文学性诉求

发布时间:2018-03-26 03:44

  本文选题:强制阐释 切入点:文学性 出处:《学术研究》2016年09期


【摘要】:强制阐释论通过回归文学本体与文学文本,表达了对文学性的诉求。一方面,为文本圈定文学边界,建构起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仅对揭示和规避当代西方文论以泛文本性取代文学性、以阐释者为中心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而且对正确理解文学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学理意义;另一方面,以实践论为基点,强调文学实践和经验对于文学理论的重要价值,提出理论与批评、理论与文学的辩证法,不仅有力地批判了强制阐释混乱的认识路径,纠正了中国当下学院派文学研究理论脱离实践之弊,而且对于建设以实践性为品格、以民族性为特色的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The theory of forced interpretation expresses the demand for literariness by returning to literary Noumenon and literary text. On the one hand, it defines the literary boundary for the text and constructs a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system in which the author,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are trinity. It not only has important enlightening value for revealing and evading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of replacing literariness with pan-text, but also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generation of literary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rror-centered fallac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ractic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literary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puts forward the dialectics of theory and criticism, theory and literature, which not only criticizes the cognitive path of compulsory interpretation confusion. It corrects the current academic literary research theory in China, which is divorced from practice,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ith practicality as its character and nationality as its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美学史”(12&ZD111)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朱光潜语言诗学思想研究”(AHSKQ2014D102) 安徽省2016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现代语言诗学史研究”(gxyq ZD20162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晖;法国文学理论文选在美国面世[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3期

2 ;文学理论的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6期

3 黄立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理论面临的新课题[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陈太胜;对话、激情和创造:文学理论的自我抒写方式[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5 ;走向开放的文学理论[J];戏剧文学;2000年02期

6 李凯;关于“文学理论”学科界属问题的思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董学文;21世纪与文学理论研究笔谈(六篇) 文学理论的存在形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02期

8 刘军;让文学理论成为文学理论——北京大学“文学原理教学研讨会”纪要[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04期

9 王岳川;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的精神脉动[J];文学自由谈;2001年04期

10 ;科学性:文学理论的存在形式[J];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7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马龙潜;高迎刚;;“文学理论学”的生成逻辑及其现实意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9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10 梁巧娜;;文学理论资源刍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茂民;文学理论的界限与可能[N];河北日报;2003年

2 ;专题:文学理论死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蒋晓丽;走向文学理论解释学[N];文艺报;2013年

4 羽尘;文学理论如何解释[N];河北日报;2013年

5 邓宝剑;对文学理论的冷峻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6 周启超;文学理论的范式转型与生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8 马建辉;文学理论:回归与转向[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王宁;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和文学理论[N];文汇报;2000年

10 王一川;面向文化文学理论的新转变[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2 黄崇超;从与文化、艺术关系的演进看中国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10年

3 谢旭;王学与中晚明文学理论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2 乌亚汉;策·毕力格赛罕文艺观初探[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庆;约翰·塞尔与文学理论[D];南京大学;2013年

5 柴瑜;对童庆炳三版《文学理论教程》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雪萍;叶以群的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3年

7 陈蕾;朱自清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9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齐晴晴;萨特文学理论思想对当代文论的启示与意义[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66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666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6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