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复调:巴特与巴赫金理论上的对话

发布时间:2018-03-26 06:48

  本文选题:复调 切入点:巴特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7年01期


【摘要】: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符号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是著名文艺学家以及世界知名的苏联解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人同为20世纪著名的符号学家、理论家,巴特的文本分析理论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理论财富,多年来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学者们对其理论进行探究及引申应用。由于两人来自不同的国度,且研究的方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多年来研究巴特和巴赫金两位大师的学者们虽不尽其数,但将两位大师的理论进行比较联系与分析的却不多。本文力图寻找巴特文本分析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揭示巴特的文本分析理论中的复调性,并进一步探讨复调性对巴特文本理论之启示。
[Abstract]:Roland Bart is a famous French literary theorist, critic and semiotics. Mikhail Bakhtin is a famous literary and art scholar and one of the world famous representatives of Soviet deconstruction semiotics. Both of them are famous semiotics theorists and theor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Both Bart's text analysis theory and Bakhtin's dialogue theory have left many valuable theoretical wealth to the posterity, which has attracted numerous scholars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explore and apply their theories over the years. 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s also different, so the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two masters Bart and Bakhtin for many years, However, few of the theories of the two masters have been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rt's theory of text analysis and Bakhtin's theory of dialogue, thus revealing the polyphony of Bart's theory of text analysis.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polyphony to Bart's text theor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研究成果(优势学科代码:20140901)
【分类号】:I0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严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王安捷;狂欢理论视域下暴漫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陈明;《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盼;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6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666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b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