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伦理:个体和共同体之间——从罗蒂的文学思想谈起
本文选题:文学 + 伦理 ; 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摘要】:伦理审美化、审美泛化是后现代的一个重要表征。罗蒂是伦理审美化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但是审美泛化并不意味着取消伦理,更不意味着反对文学的价值、意义和功能。罗蒂以文学发生作用的方式为中心,而不是从先验的本质规定出发,提出了文化政治学视野下的重在介入的文学之思。他重视文学对于个体的自由和创造之意义,更重视文学对于共同体的团结的意义。介入文学的伦理的路径不同,但文学的伦理意蕴并未取消。
[Abstract]:Aesthetic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are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post-modern. Rorty is one of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ethical aesthetic thought, but aesthetic generalization does not mean abolishing ethics, nor opposing the valu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Rorty focuses on the mode of literary action, not on the transcendental essential ru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literary thought with emphasis on interven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litics. H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ture to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reation, and to the unity of the community.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get involved in the ethics of literature, but the ethical implication of literature has not been cancelled.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SJB788)
【分类号】:I0-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晓云;从语言转向的超越到心灵之镜的破碎——罗蒂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吴开明;;论罗蒂的知识确证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去世[J];世界哲学;2007年04期
4 衣俊卿;;包容的力量——纪念罗蒂[J];求是学刊;2007年04期
5 贺来;;罗蒂: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的守护者[J];求是学刊;2007年04期
6 黄勇;;谦虚的人格、激进的思想——罗蒂印象[J];求是学刊;2007年04期
7 董山民;陈亚军;;罗蒂的“自我”观及其政治意蕴[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8 汪琳琳;;论罗蒂对心灵之镜的批判[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董礼;;守候“团结”——罗蒂后现代政治观探析[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瑞·埃斯特拉达;路程;;论罗蒂:回归人之维度[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庆熊;;西方技术文化时代的问题和出路——回味罗蒂在复旦大学的讲演[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部分论文[C];2004年
2 ;著名哲学家理查得·罗蒂来山西大学访问[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3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张清民;;消解与重构:罗蒂后哲学美学的双重文化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6 潘圣婴;白石平;;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述略[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国清(浙江大学教授);理查德·罗蒂中国之行的遗憾[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2 林晖;理查德·罗蒂将访沪学术交流[N];文汇报;2004年
3 [美]库兹堂大学哲学系教授 黄勇;罗蒂是个“有争议的”哲学家吗?[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美]《新文学史》 王平 综合编译;追忆罗蒂:巨大影响才刚刚呈现[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陆扬;文学不是常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吗?[N];文艺报;2004年
6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张国清;把胡说去掉哲学还能留下什么?[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李小科;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来中央党校做学术交流[N];学习时报;2004年
8 ;知识分子要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N];文汇报;2004年
9 麦翟;共识与认同之间的张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战洋;告别哲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鹤岩;罗蒂后哲学文化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罗隽;超越相对主义[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建平;权宜之计[D];浙江大学;2015年
2 胡二静;罗蒂哲学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甘侠芳;试论罗蒂对镜式哲学的破与立[D];兰州大学;2016年
4 屠军;述评罗蒂对镜式哲学的批判和改造[D];湘潭大学;2004年
5 余磊;罗蒂的无镜哲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6 葛启伟;罗蒂论“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罗蕾;从认识论话语到政治话语—罗蒂的“二次启蒙”思想探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杨晨霞;约定客观:罗蒂的“弱”相对主义思维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瑞;镜子的破碎 人性的追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42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94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