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现代时期的中国文学理论危机与应对策略
本文选题:别现代主义 + 中国文学理论 ; 参考:《贵州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理论存在内外双重危机,从本土文论效用和发展创新看,危机主要表现为"失效"和创新不足两个大的方面,同时还伴随着精神的"失重"和建构的"失范"。失效指的是对文论功能的期望与现实不符所导致的失望,同时也不排除保守的立场和对传统文论的眷恋情结。创新不足集中地表现为理论原创的缺失,导致中国文论处于"复语"状态从而有着成为西方文论附庸的理论安全危机。从中国文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来说,存在对话的缺失及话语权力的不对等、不平衡等问题,有被同化和被边缘化的危机。别现代主义以其语界的坚守防止外来理论话语的同化;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出发点,防止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坚持理论的开放和对话,防止理论的封闭、固守和专制,也警惕理论的泛化和滥用。显然,别现代主义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应对文论危机的一种策略选择。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s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c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tility of local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the crisi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wo major aspects: "failure"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spiritual weightles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nomie". Invalidation refers to the disappointment caused by the unconformity of the fun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with reality, and does not rule out the conservative position and nostalgia for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he lack of innovation focuses on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originality, which leads to the theoretical security crisis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eing in the state of "compound language" and becoming a vassal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spread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orld,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dialogue, the unequal and unbalanced discourse power, and the crisis of assimil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To prevent the assimilation of foreign theoretical discourse, to prevent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adhere to the opening and dialogue of theory, and to prevent the closure, adherence and despotism of theory. We are also on guard against the generalization and abuse of theory. Obviously, the theory of different modernism can be used as a strategic choice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of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别现代语境中英雄空间的解构与建构问题研究”(15BZW025) 宁夏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宁夏文学研究”(15NXBZW01)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法;语言问题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J];文艺争鸣;2004年02期
2 时胜勋;;中国文学理论的“维新”与“变法”[J];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05期
3 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略论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及民族特征[J];学术月刊;1986年06期
4 郭德茂;面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杨书朋;;中国文学理论现实困境初探[J];时代人物;2008年09期
6 钱中文;;新中国文学理论60年(代序)[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9年00期
7 吴文薇;“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评论;2000年04期
8 姚爱斌,周正兵;文论五十年的回顾与反思——“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专题综述之一[J];文艺争鸣;2000年01期
9 周正兵,姚爱斌;世纪之交的回顾、反思与展望——“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吴文薇;“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在合肥举行[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明;;新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转型”概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凌玉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中“意识形态”术语复义性考略[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方川;;关于灵感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我见[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钱竞;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冯欣(学者);中国的他者与他者的中国[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N];中国艺术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俞小石;中国文学理论正走向世界[N];文学报;2000年
6 韩书堂;“中和”观念与开放的民族性[N];文艺报;2011年
7 胡军;两部文学调查报告梳理文学发展轨迹[N];文艺报;2007年
8 罗崇敏;关于文学实用价值的思辨[N];海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耀威;一九九六中国文学理论新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玉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探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3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943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