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劳申伯格和我的《意识出逃》

发布时间:2018-06-15 23:09

  本文选题:劳申伯格 + 混合艺术 ; 参考:《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以开创了"混合艺术"的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的部分作品为例,结合我对于多媒介混合的创作实践,用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分析多媒介混合创作的艺术逻辑、工作方式、视觉转化方式。同时考察跨媒介的艺术形式在"艺术接受"中的部分与图像学、符号学以及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和规律。本文首先从劳申伯格所处时代的文化土壤出发,梳理其视觉元素的来源与使用的语境以及混合方式,综合论述其作品产生与其时代的联系,以及与当时艺术理论的文脉关系。接着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归纳其工作方式与艺术方法,如:主题的选择、图像来源、平面与空间的组织方式、互动性等。最后结合我的创作实践,重点探讨在不同语境下的视觉转换方法,关注艺术作品的观看与接受,从而进一步探索在静态视觉艺术形式中加入"时间性"因素的意义和可能性。以上的讨论将有助于在艺术方法上全面理解"跨媒介"的创作逻辑,同时对我的艺术实践起到分析和梳理的作用。
[Abstract]: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mixed art" by the artist Robert. Some of Rochenberg's works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my creative practice of multi-media mixing, with the visual culture of the research method, analysis of multi-media mixed creation of artistic logic, working mode, visual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examines the knowledge and rules of cross-media art form in "art acceptance" related to graphics, semiotics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ultural soil of the era in which Rochenberg lived, combing the source of his visual elements, the context of their use and the mixed way, and comprehensively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his works and his times, as well as the context of his art theory at that time.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crete works, it summarizes its working methods and artistic methods, such as the choice of theme, the source of image, the organization of plane and space, the interaction and so 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my creative practic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visual transformation methods in different contexts, pays attention to the viewing and receiving of the works of art,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possibility of adding the "temporal" factor into the static visual art form. The above discussion will be helpful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reative logic of "cross media" in artistic methods,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alyzing and combing my artistic practi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文艳;;罗伯特·劳申伯格“结合”艺术中的美学[J];艺术教育;2011年07期

2 李茜;;生活即是艺术——探究罗伯特·劳申伯格的“混合艺术”[J];艺术百家;2012年S2期

3 鲍加;洪迈;;我亲历的安徽美协五十年[J];艺术界;2011年03期

4 高名潞;;“另类”的悖论——王鲁炎的艺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8年02期

5 陆序彦;;“为了寻找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劳申伯格的艺术突破[J];美术观察;2009年04期

6 子茹;;劳申伯格:伟大的波普艺术家离世[J];东方艺术;2008年11期

7 丁颖;;公共艺术与城市[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年10期

8 凯瑟琳·克拉夫特;袁明;;失而复得[J];美苑;2014年01期

9 贺婧;Katy Pinke;;仇晓飞:劳申伯格说,拐杖总比画杖长[J];艺术界;2013年06期

10 小树;;毁灭艺术品[J];商务旅行;2012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郭娟;劳申伯格之死[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刘悦笛;视觉艺术大师来华与中国艺术的嬗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3 李树波 旅欧学人;谁是作者[N];东方早报;2012年

4 朱洁树;当艺术家开始做慈善[N];东方早报;2012年

5 编译 李慧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传推广新攻略[N];中国文化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博文;从劳申伯格作品再论“综合材料”作用于绘画的价值[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2 李天琦;劳申伯格和我的《意识出逃》[D];中央美术学院;2017年

3 赵维;“混合”与“迁移”[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024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024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f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