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学”之于比较文学的作用与功能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 + 翻译文学 ; 参考:《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04期
【摘要】: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Abstra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nnot be limited to the study of "literary relations", nor can it be satisfied with the marginal, borderline or borderline nature of "transgression", but also find a specific text that can be based on, that is, "translation". Therefore, it is impossible to combine "the prosperit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the declin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some European scholars have done, but to link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a research paradigm,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s brought into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 stands side by side with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studies. Only in this way ca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ve its ow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can overcome the tendency of "comparative culture" caused by the study of marginal and intermediate relation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limited research resources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lations decrease gradually, it can provide endless text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research, thus eliminating the theory of crisi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ubjec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也谈网络翻译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2 穆雷;网络时代翻译文学的发展[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2期
3 铁来提·易卜拉欣;新疆现当代翻译文学概述[J];语言与翻译;2003年04期
4 曹顺庆,邹涛;翻译文学与原有文学的互动性与一体化过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王向远;翻译文学的学术研究与理论建构——我怎样写《翻译文学导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田传茂,丁青;翻译文学二题[J];国外文学;2005年04期
7 梁婕;;关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8 唐海东;邬晓丽;;翻译文学史编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9 曹鹏;赵艳丽;;网络时代的翻译文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张联;;翻译文学的传播分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熊辉;;论周文的翻译文学观[A];周文研究论文集[C];2007年
2 涂兵兰;;翻译文学的俗化与消费接受[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吴建;;从文学翻译中错位文化意象的处理谈起:翻译文学一定要保留“洋装”么?[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稀方;;《新青年》的文学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5 夏维红;年丽丽;;女译者隐身——基于清末民初女性译者群体的考察[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6 顾忆青;;媒介视野下翻译文学的生成与传播——以1933年《申报·自由谈》“萧伯纳专号”为个案[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7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联;翻译文学呼唤批评[N];人民日报;2004年
2 特派记者 吴越;让翻译文学回归平实平等[N];文汇报;2013年
3 秦弓;应该重视翻译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樊国安;翻译文学研究新成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朱振武;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用到文化消费[N];人民日报;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王向远;应有专业化、专门化的翻译文学史[N];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程梦瑶;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功能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郭延礼;应加强翻译文学史溯源的研究[N];文艺报;2000年
9 张新颖;翻译文学的位置[N];中国文化报;2000年
10 乐黛云;中国翻译文学史研究的新开拓[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云生;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D];山东大学;2006年
3 金宰民;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批评试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林作帅;论上海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张力与对话(1843-1919)[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肉鲜古丽·阿不都;论维吾尔翻译文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D];新疆大学;2008年
2 赵婉莉;《辅仁文苑》中的翻译文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3 王晓;翻译文学的地位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胜强;从曾朴看翻译文学的创作和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庞芳;析翻译文学史的编写体例[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焦艳;转型期翻译文学的文化选择意向和模式[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施隽南;1978年后上海翻译文学出版的变迁与特色[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维维;上海“孤岛”时期翻译文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鑫;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翻译文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刘青青;近代翻译文学中的女译者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82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08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