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间接沟通”思想与“跨界写作”
本文选题:克尔凯郭尔 + 间接沟通 ; 参考:《暨南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丹麦的克尔凯郭尔是哲学史、文论史上长期被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哲学观、文学观对海德格尔、萨特、卡夫卡等人都有直接的影响。“间接沟通”、“跨界写作”等思想观点是克尔凯郭尔重要的理论贡献。他认为文学是“间接沟通”的主要手段,并对其优势和任务都有明确的论说。基于此,本文将克尔凯郭尔“间接沟通”的哲学思想延伸到文学领域,联系他的生存三层次——审美层面、伦理层面、宗教层面对这一思想做了深入分析,从“间接沟通”的三层次——反思、绝望、反讽等方面对“跨界写作”进行了详细地讨论,并结合克尔凯郭尔本人的作品加以分析和论证。本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思想和“跨界写作”理论意在使文学脱离传统的审美和政教身份,成为人们开启智慧的重要工具,最终指向个体的存在与思想的提升,这些理论不仅对文学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对读者的文学接受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Abstract]:Kierkegaard of Denmark is an important figure who has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theory. His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have direct influence on Heidegger, Sartre, Kafka and so on.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cross-border writing are Kierkegaard's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He holds that literature is the main means of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has a clear argument on its advantages and task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xtends Kierkegaard's philosophy of "indirect communication" to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connecting with his three levels of existence: aesthetic level, ethical level and religious level.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indirect communication"-reflection, despair, irony and other aspects of "cross-border writing"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combined with Kierkegaard's own works to b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Kierkegaard's theory of "in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cross-border writing" is intended to separate litera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and political identity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open their wisdom, and finally point to the existence of individual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ir thoughts. These theories not only have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literary creation,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readers' literary acceptance.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T.W.阿多诺,李理;克尔凯郭尔的生存概念[J];世界哲学;2003年06期
2 王齐;;克尔凯郭尔思想研究(专栏·上)[J];世界哲学;2006年03期
3 M.陶埃尼森;鲁路;;致思死亡的思想的虔诚之处——克尔凯郭尔《墓前演说》的传统因素、革新观念和无尽潜力[J];世界哲学;2006年05期
4 史兰;;寻找本真的自我——论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旨趣[J];当代经理人;2006年11期
5 尚杰;;克尔凯郭尔的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张典;;关于克尔凯郭尔三种精神生活的谱系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邹慧玲;;精神·自由·自我——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核心透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侯宪亮;;浅析克尔凯郭尔的绝望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01期
9 孙希佳;;论克尔凯郭尔“个体”哲学及其当代意义[J];求索;2012年02期
10 周书俊;;克尔凯郭尔的理性偏转与个体主义[J];哲学动态;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赵甲明;;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意义[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新;;孤独个体的信仰真理——以克尔凯郭尔为中心[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陈涯倩;;试从他者与身体的关系考察古希腊伦理共同体的产生与覆灭——以克尔凯郭尔基督教生存论思想为出发点[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三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北京大学哲学系 赵敦华;“最细心地检查他自己”: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生活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齐;克尔凯郭尔研究的过去和未来[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诗人、《空中生活》主编 周江林;生活就是流浪[N];华夏时报;2013年
4 张弘;十二月:好书渐欲迷人眼[N];北京日报;2004年
5 苑淑娅;我院26种图书列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选题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后散文: 对于表达的迷恋与怀疑[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7 高旭东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走向文学与哲学的跨文化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俞吾金;“诺贝尔情结”之我见——兼论学术创新的前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卫霞;“基督教界”的“助产术”[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艳秋;克尔凯郭尔论绝望[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艳华;论克尔凯郭尔的生存美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雯;关于克尔凯郭尔著作中的个体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韦玉玲;克尔凯郭尔生存诸境界的审美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郑明鉴;存在与本质共契中的主体[D];南京大学;2014年
6 李诗媛;克尔凯郭尔“间接沟通”思想与“跨界写作”[D];暨南大学;2016年
7 朱湘怡;克尔凯郭尔的“公众”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高宏刚;克尔凯郭尔恐惧概念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张荣华;克尔凯郭尔信仰观初探[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颜东升;克尔凯郭尔反讽概念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5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11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