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试论悲剧的反审美性

发布时间:2018-09-08 09:12
【摘要】: 悲剧,被誉为最高的诗,是诗中之诗。且悲剧是人类苦难的现身方式,是与人的生存形而上学紧密相连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但长期以来随着艺术在世俗美学[1]视域中的沦陷,悲剧也成为美学的重要范畴和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成为外在于“主体”的某种“客体”。特别随着笛卡尔的主体论哲学的诞生,以及康德对主体审美心理经验的无功利、无目的性的抽象思辨分析,艺术自主自律论由此在形而上学美学或心理学范围内诞生。由此艺术的审美主体性得到无限的放大,人的趣味判断成为评判一切存在者的法庭。“美”成为艺术的最高法则,“入诗”[2]等同于“审美”。悲剧也随着艺术沦为“美学”的附庸而成为主体体验的对象,对悲剧之诗性本质的探讨也一直在审美视野中不断重提。 本文所要论述的悲剧的反审美性主要是在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是反对在技艺美学的范畴中从艺术(诗)[3]审美活动创作技巧、创作规则和社会道德功用目的即美育教化目的方面规定艺术的诗性之真;二是反对在主客二分概念中将艺术(诗)活动仅视为审美主体的体验对象,且只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而与“真”( aletheia)无关。作者认为真正的艺术(诗)不是主体自身情感体验的再现,不是对经验事物的表现,也不是象征着某种超验的事物,更不是为了服从某种有用目的而专门制作出来的工具。真正的艺术是人站入存在者之无蔽状态(真)的一种方式,真正的悲剧是人在其中与自身相遇并实现自身存在的最高可能性的一种方式,诗性之真在本质上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是由人的生存的基本要求所派定的,艺术(诗)的本质只能在生存论机制中被注定,而非在审美视野中展开。作为最高之诗的悲剧尤其如此。
[Abstract]:Tragedy, known as the highest poem, is the poem of poetry. Tragedy is the appearance o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rt form closely connected with human survival metaphysics. However, with the fall of art in the field of secular aesthetics for a long time, traged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aesthetics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Especially with the birth of Descartes' philosophy of subject theory, and Kant's abstract speculative analysis of subjectiv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ithout utility and purpose, the theory of artistic autonomy was born in the scope of metaphysical aesthetics or psychology. The aesthetic subjectivity of art is enlarged infinitely, and man's taste judgment becomes the court of judging all existence. Beauty has become the supreme law of art, and "entering poetry" is equivalent to "aesthetics". Tragedy has become the object of subject experience along with art becoming the subservience of aesthetics,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poetic nature of tragedy has been repeatedly raised in the aesthetic field of vision. The anti-aesthetic nature of the traged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s mainly carried out in two aspects: one is to oppose the creation skill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art (poetry) [3] in the category of art aesthetics. The rules of creation and the purpose of social moral function, that is,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stipulate the true nature of art, and oppose to regard art (poetry) activities as the experience object of aesthetic subject in the concept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only has the esthetic attribute and the esthetic value 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rue" (aletheia). The author holds that real art (poetry) is not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ubject's own emotional experience, n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experiential thing, nor the symbol of some transcendental thing, nor is it a tool specially made for the purpose of serving a useful purpose. True art is a way of standing in the unseen state of existence, and a real tragedy is a way in which man meets himself and realizes the highest possibility of his existence. In essence, the truth of poetry is a kind of sacred "mission", which is assigned b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human existence. The essence of art (poetry) can only be doomed in the existentialism mechanism, not in the aesthetic field of vision.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the tragedy as the supreme poem.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晓玲;《聊斋志异·细侯》中细侯杀子行为脞议——与苔丝、美狄亚仇杀行为比较互证[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3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洪增流,彭发胜;诗歌语言的维度:“Image”与意境的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9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10 胡友峰,付昌玲;论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的探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刘淑梅;李淑云;;论哈罗德·拉斯韦尔“五W”传播模式视野下的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10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晓秋;双城皮影艺术的审美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30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230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f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