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斯坦纳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李白诗歌英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30 20:04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明显,中西方文化有了更多的交融。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介绍给西方读者是许多中国人的愿望。中国古诗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李白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几百年来,他的诗歌被众多中西方译者翻译成各种语言,其中最多的是英文,李白的诗歌因此得以被西方读者所熟知并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开始受到翻译理论家的重视,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阐释翻译学认为译者应当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充分肯定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斯坦纳在阐释翻译学理论中将翻译活动分为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并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在这四个翻译步骤中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许渊冲和大卫·亨顿对李白诗歌的英译为文本,试图从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笔者将每个步骤细化,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大量实例对比研究两位译者是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际,探索阐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观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在差异巨大的两种语言中,译者通过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可以实现有效翻译。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勾焕茹;大气恢宏 境界超凡——论李白诗歌之气象[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胡梅仙;李白诗歌中的悖论法则[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1期

3 侯延爽;;李白诗歌的音乐[J];音乐创作;2009年04期

4 杨华芬;;品读李白诗歌 开启儿童情智[J];文学教育(中);2011年07期

5 陈怀志;;李白诗歌在美国的翻译传播和影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王丽娜;;李白诗在西方(下)[J];文献;1986年01期

7 笕久美子;王辉斌;;李白诗歌的魅力与影响[J];宜春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8 邢平;激越的伤感 不屈的精神——浅谈李白诗歌审美的伤感倾向[J];现代语文;2005年03期

9 余廷林;;酒与李白诗歌[J];考试周刊;2010年09期

10 赵民;;对李白诗歌中妇女形象的类型分析[J];甘肃教育;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日晰;;论李白诗的飘逸风格及其成因[A];李白学刊(第一辑)——纪念李白逝世1225周年[C];1987年

2 张天来;;试论李白诗歌的崇高美[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3 张瑞君;;充满强烈生命思索的李白诗歌[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4 康怀远;;论李白诗歌的法度(中)[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5 封野;;论李白诗歌中的艺伎形象[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6 市川桃子;;欧洲对李白诗歌的早期理解——以《玉阶怨》为例[A];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C];1997年

7 康怀远;;李白诗歌的征服精神[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德辉;;李白诗歌对湖湘地理环境特征的揭示[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瑞君;;浅论李白诗歌的时空描写艺术[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10 潘百齐;;论李白诗歌的美学特征[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李世琦;李白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N];河北日报;2014年

2 记者 吴天祥;第25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开幕[N];马鞍山日报;2013年

3 宣万明;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隆重开幕[N];安徽日报;2008年

4 韩结根;热爱唐诗从李白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冯静;“学情调查”与“问题教学”的教学应用[N];学知报;2011年

6 康怀远;李白诗歌中的心灵世界管窥[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雪枫;永远的李白[N];人民日报;2002年

8 邱丽宁;凝聚在月夜的情怀[N];青海日报;2001年

9 张晶;诗有惊人句[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英;李白诗歌中并列式复合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胡振龙;李白诗古注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红霞;宋代李白接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慧;论胡应麟对李白的接受[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瑞平;评价理论态度视域下李白诗歌英译本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何花;李白诗对《史记》的接受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4 陈曦;论李白诗歌英译中的意义缺失和翻译策略[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5 黄冬霞;接受美学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过程中的对话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6 程龙倩;斯坦纳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李白诗歌英译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姜静;中学语文教材李白诗歌作品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腾飞;李白诗歌用典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罗炜;关联理论角度下李白诗歌隐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石艳娜;李白诗歌复合动词语义构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1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21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6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