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观点分析文化误读

发布时间:2019-08-09 19:42
【摘要】: 文学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是文化的转换。文化的普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误读现象时有发生。长期以来,文化误读由于与传统的翻译标准相悖而受到批评与排斥。本文拟借助哲学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主要阐释学观点来对文化误读这一普遍现象作一番分析和阐述,试图揭示其产生的原因或客观必然性及合理性,并进一步探讨其实质与意义,以期人们能够重新审视和评价文化误读。 文化误读可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无意识误读属于译者应该避免的翻译失误。而有意识的误读属于译者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有意识的文化误读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它主要包括价值观误读,政治误读,宗教误读及文化意象误读。 本文将运用伽达默尔的主要阐释学观点:理解的历史性、合法的偏见及视域融合,来说明有意识的文化误读是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无法回避和克服的现象,它对译者实现预期的翻译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创造性叛逆的概念与文化误读的概念有着诸多一致与重叠的部分,都属于译者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其结果都是对原文的客观背离。都是受制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翻译目的与读者的接受水平。而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所形成的译者共同的视域,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充分发挥。因此,文化误读的实质就是译者在一定限度内的创造性叛逆。 有意识的文化误读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同时丰富和更新了外来文化及本土文化,促进了世界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使文学鉴赏与翻译批评更加多元化。因此,有意识的文化误读值得鼓励和提倡,这是对译者创造性的保护也是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46;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晓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J];飞天;2011年12期

2 韩丽;薛富强;;意境美的重新塑造——文学翻译艺术的真谛[J];大家;2011年14期

3 李潇;;文学翻译中文化霸权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王家新;宋炳辉;高兴;何言宏;;“拿来”的必要与急切——“新世纪文学反思录”之六[J];上海文学;2011年08期

5 高丽;;刍议文学翻译之难[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肖尊岚;杨志豪;旷爱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麦合木提·麦麦提;;文学翻译中的两种问题[J];民族翻译;2010年02期

8 许钧;;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9 李亚峰;高涵;;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与可接受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10 王洁;孟庆娜;;浅析外国文学的翻译[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浩;;文学翻译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林语堂散文自译和古文小品英译对文学翻译的启示[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传彪;;对“异化”的困惑与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郑雪彬;;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在文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孔喜;杨炳钧;;文学翻译译文修改的原型论取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江艺;;神似种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骆贤凤;;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静;;女性主义框架下的《水浒传》翻译研究(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士君;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光明日报;2005年

2 赵兰英;我国文学翻译后继乏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怀谦;文学翻译缺失多[N];人民日报;2005年

4 周士君;如何走出文学翻译的窘境?[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熙涵;文学翻译人才青黄不接[N];文汇报;2008年

6 明江;“我们强烈感受到民族文学翻译的使命”[N];文艺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任震宇;文学爱好者翻译异军突起[N];中国消费者报;2009年

8 柳斌杰;在中欧文学翻译出版论坛上的致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9 刘建林;文学翻译不宜“专业化”[N];光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烁;文学翻译缘何沦为“零首选”[N];人民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刘军;龙蛇之蛰 以存身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金兵;文学翻译中原作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8 尹衍桐;穿越时空的对话:文学翻译价值论[D];山东大学;2007年

9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国庆;“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当代文学[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天钦;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风格[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杨书;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D];外交学院;2001年

3 李学萍;文学翻译的符号学视野[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4 毕海英;文学翻译中译文读者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沈宇;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对等[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6 张秀花;《远大前程》三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3年

7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陈晓霞;从目的论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许磊;意识形态在文学翻译中的操控[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虹;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新阐释[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24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24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0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