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将从表现主义美学中最重要的"情感"和"表现"两个概念出发,比较克罗齐与科林伍德的美学思想,以证明科林伍德只是借取了克罗齐的部分观点达到自己的论述目的而已,他并没有,也没办法继承和发展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此外,文章还对克罗齐美学中涉及到的艺术价值问题和心灵综合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试图用克罗齐的原有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解决。第一章将证明,抒情原则并不属于克罗齐美学。在他的理论中,情感始终是机械和被动的心理材料。他频频使用"情感",是为了让"直觉"的概念更加完整而进行的解释和辩论。而科林伍德的"情感"概念,则代表一种想象性情感经验。由于克罗齐的艺术定义中没有情感,那么不论科林伍德如何更新"情感"的概念,也不能算作是对克罗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章将证明,克罗齐只有提出直觉即表现,为"表现"创造一个新的含义,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直觉能力的错觉,以及无能艺术家的谎言不攻自破。但由于在现实艺术当中,艺术的直觉不可能真的等同于艺术的表现,因此克罗齐所谓的"直觉",实际上只是"能表现",而非等同于真正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克罗齐的艺术概念中不能包含表现活动,因为按照克罗齐的哲学体系,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是相异而非相斥,二者既不必然"合",也就不必然"分",因此前者完全可以成为后者一个真正而又有分别的阶段。由此,克罗齐的艺术定义其实可以更改为:艺术是直觉和表现的统一体。这便可以在呈现克罗齐美学观点全貌的同时,规避"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中存在的漏洞。而科林伍德将艺术等同于意识活动,目的在于排除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本性中的理论,他不认同于"知"与"行"的区分,也就不会继承克罗齐的哲学体系。但由于他从克罗齐那里所借取的观点只有在这一套哲学体系内部才能成立,因此科林伍德最终背离克罗齐的理论,并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是必然的,他并没能继承和发展克罗齐的美学。尽管相较于科林伍德,克罗齐的美学理论要更加合理,但他的建构也并非无懈可击。因此,第三章将着重讨论克罗齐美学理论中涉及的两个缺陷:一是艺术价值的问题;二是心灵综合的问题。关于第一个缺陷,虽然克罗齐将艺术的美等同于表现,是非常失败的一次尝试,但这不是他提到的唯一的艺术评判标准;除了表现以外,克罗齐还提到了艺术的"宽度",即来自于道德、学问等等方面的标准。虽然克罗齐曾经称艺术的"宽度"只是量上的差别,但他仍不得不承认,量的不同有时候就是质的差别,他只有重新拾起艺术的宽度,使其与直觉两相配合,形成复合型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对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关于第二个问题,朱光潜曾提出三点疑问:第一,在克罗齐哲学体系中,相反者依靠对立冲突实现生展,相异者之间却无冲突,这四阶段只有高者依据低者的必要,却无低者生展为高者的必要,其生展的推动力从何而来?第二,若概念、经济和道德都可以转生成直觉,我们如何能肯定,直觉就是第一度的知解活动?第三,克罗齐的体系把物质设为一个假定性的存在,但心灵没有它就不能起知解的活动,因此心物二元论的"硬栗壳"并没有被打破。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文章将证明:第一,由于克罗齐以心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本就代表着人的活动,因此人与生俱来的匮乏和"不满足"就是低者向高者生展的推动力,这不需要、也没有办法运用逻辑进行佐证;第二,朱光潜提到的"知觉"其实就是克罗齐的"直觉",而朱光潜的"艺术的直觉"则是最初的直觉经过无数次循环生展以后的直觉,它与最初的直觉在本质上依然是同一种活动。另外由于只有直觉能够不依赖于其他活动单独存在,若心灵活动不从直觉开始,其它阶段的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也无法开始,所以直觉仍是第一度的知解活动。第三,克罗齐确实只解决了物质如何进入心灵的问题,而没有解决物质自身的存在问题。我们认为,克罗齐只有把物质也纳入他的哲学体系,使它成为与心灵相异而非相斥的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形式"对"物质"的"打扮和征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时纲;;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概论[J];哲学动态;2005年12期
2 杨君武;罗常军;;克罗齐“形象—情感”的审美表现理论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3 王晴佳;;历史的精神 精神的历史——评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J];读书;1986年06期
4 陈祥超;克罗齐与法西斯主义[J];史学月刊;1988年05期
5 彭刚;克罗齐与历史主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03期
6 亚尔多·斯卡里恩奈;杨岂深;;克罗齐的文学批评观[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08期
7 蒋大椿;;析“历史是关于现在的知识”[J];世纪论评;1998年04期
8 罗常军;;克罗齐的艺术本质观述评[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5期
9 刘军;齐利利;;简评克罗齐的艺术直觉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10期
10 文德培;克罗齐的直觉理论辨析[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曹苏红;《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中文版问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田时纲;克罗齐:“对,是一阵风吹裂了阳台”[N];社会科学报;2006年
3 记者 冯威;《克罗齐史学名著译丛》献礼中国意大利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田时纲;史学家克罗齐与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于沛;克罗齐史学思想的“当代性”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彭刚;克罗齐:高扬自由的历史哲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于沛;如何看待“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N];光明日报;2006年
8 刘军宁;历史,作为自由的故事[N];经济观察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范玲;对表现论的澄清与反思[D];山东大学;2017年
2 曲陆石;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刘晶;克罗齐历史哲学核心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曲艺;浅析克罗齐的历史哲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12年
,
本文编号:
2529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2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