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模因论视角下《阿诗玛》英译本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2 11:23
【摘要】: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丰富的文学成果无一不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汉族文学研究一直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而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以来则备受忽略和边缘化,直到近些年才被写入中国文学史。在翻译研究领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英译研究仍需加强,相关诸多课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索。在此,围绕彝族文学经典《阿诗玛》展开英译个案研究,也是对民族文学经典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尝试。叙事长诗《阿诗玛》是彝族撒尼的文学经典,其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文学作品》。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Tayler/Gladys Yang,1919-1999)将汉文本的《阿诗玛》翻译成英文本Ashima。该译本于1957年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1981年得以再版,是迄今为止从整理本直接译出的唯一英文全译本。本文旨在以海利根的模因传播模型为理论支撑来分析《阿诗玛》英译过程,并从道金斯的成功模因的三个特点来评析译文的审美价值和不足。运用模因论,可以帮助我们对模因的特点、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有所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因传播手段,翻译使模因得以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中传播,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分析得出模因论对《阿诗玛》英译本中的特色词传译具有解释力,进一步揭示译文的艺术特色和欠缺。译者通过翻译将特色词模因传播给读者,其间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三个阶段,且每一个阶段都作用于最后译文的呈现。在同化阶段,原作背景和含义为译者吸收和接受。而后,诗歌内涵在译者脑中不断整合深化。在自身翻译原则指导下,译者选用不同翻译方法将特色词模因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形成的译本成为了特色词模因得以传播的载体。在此以模因论为理论视角分析《阿诗玛》英译本,以期能够对日后叙事诗的英译有所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惠萍;;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戴乃迭译介活动研究——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译介[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韩丽丽;;珠联璧合,和而不同——戴乃迭的合译和独译的对比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12期

3 王宏;;中国典籍英译:成绩、问题与对策[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03期

4 王宏印;崔晓霞;;论戴乃迭英译《阿诗玛》的可贵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5 付文慧;;多重文化身份下之戴乃迭英译阐释[J];中国翻译;2011年06期

6 巴胜超;;语际书写与民族文化的互动传播——以古彝文《阿诗玛》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年02期

8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9 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惠萍;后殖民视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钰雯;从模因论看《孙子兵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和传播过程[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

2 杨智源;从模因论看诗歌意象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36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36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e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