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托“艺术终结论”在中国
发布时间:2020-08-14 12:13
【摘要】:丹托“艺术终结论”延伸到中国,出现了刘悦笛对“终结”的名词性解读,周宪从现代性视野分析艺术的终结问题,潘公凯提出的“常态”与“非常态”等观点,这扩充丰富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对丹托“艺术终结论”关注不仅限于命题自身,也渗透在对中国艺术的思考之中,这将会对中国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运用研究文献的方法先考察了丹托“艺术终结论”的思想内涵与渊源,专门分析了国内学者对艺术终结问题的看法,并对这些观点进行划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什么是艺术的终结?艺术会不会终结?艺术终结后的走向。对“什么是艺术终结”的讨论体现在名词性解释、叙事意义上的终结、“一般”艺术与“个别”艺术的区分三个方面;从艺术自然观和艺术进化观对比、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视野、数字媒体对艺术的影响三个层面说明艺术不会终结;至于“艺术终结”后的艺术存在着回归到传统艺术、艺术未来不可预测、艺术与非艺术分界依旧三个观点。最后着重探讨了从中国艺术话语出发,艺术终结问题对中国美学、艺术的影响。第一节从哲学高度整体分析了中西艺术特点的不同,这就导致面对“艺术终结论”中国和西方存在着差异,又因我们共存于同一个地球,很多中、西方面临的相似问题是避不开的:来自新媒体的挑战,重新审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面对这些问题尝试为其找到合理出路。西方文化艺术的介入,我们采取互相认识,互相补充的态度。对于数字媒体对艺术的影响、日常生活和艺术世界的纠缠需要建立中国艺术精神的叙事,克服所谓的虚无主义思想。立“心”,享受生活之美,进而将目光拓展到全世界,承担起人类的使命。结语部分梳理了“艺术终结论”问题的演变脉络,再次重申了本文的观点:用中国艺术话语解决中国艺术问题,建立中国艺术精神叙事、复归文化自信。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05
本文编号:2793015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计武;;语境的错位——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在中国[J];艺术百家;2011年06期
2 张冰;;生活论与生态美学——关于艺术的终结命题[J];文艺争鸣;2011年05期
3 李军;;被扭曲的但托——对“艺术终结论”的一项必要的事实陈述[J];艺术设计研究;2010年03期
4 叶朗;;从中国美学的眼光看当代西方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J];文艺研究;2009年11期
5 吴子林;;“艺术终结论”:问题与方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6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07期
7 何建良;;艺术终结研究中的两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悦笛;;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J];艺术百家;2007年04期
9 周计武;;艺术的终结:一种现代性危机[J];文艺研究;2007年07期
10 彭锋;;艺术的终结与重生[J];文艺研究;2007年07期
本文编号:2793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9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