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

发布时间:2017-04-04 13:10

  本文关键词:《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隐喻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概念隐喻理论则更加深化了这个概念,认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能够构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认知体系。概念隐喻是人类通过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说明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过程。在人类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尤其是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小说《围城》中出现的大量隐喻与情节的发展水乳交融,为小说刻画人物、描写景物、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居于主体部分的是对人物形象刻画的隐喻,包括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以及对人物情感表达运用的隐喻。小说中作者钱钟书将这类隐喻频频展开,挥洒自如,酣畅淋漓。而在ВладиславФедоровичСорокин翻译的俄译本《Осажденнаякрепость》中对这些隐喻的翻译也是惟妙惟肖。在翻译研究领域,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隐喻翻译的研究。对于隐喻翻译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是以修辞为主要翻译方向,仅从语言形式、文体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进行比较,却忽视了隐喻的认知属性。而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翻译可以被理解为将一种文化中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是完成传递民族文化使命的过程。本论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对小说《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归纳、分析,并对其俄译本中所涉及到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和总结。在隐喻翻译中保留原语的隐喻应作为翻译策略中主导方法,而其他译法则应在出现文化差异而无法保留原语隐喻形象时作为辅助手段使用。这样当出现中西方文化鸿沟并无法弥补时,可将原语中的文化认知方式,通过译语的文化表达模式传递给译语读者,以保留原语的文化。
【关键词】:认知研究 概念隐喻 翻译策略 《围城》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摘要3-5
  • 目录5-7
  • 正文7-66
  • 参考文献66-68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清单68-69
  • 致谢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2 孙芳;;《围城》的俄译本片段赏析[J];俄语学习;2007年01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韩梦怡;;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J];语言与翻译;2013年03期

7 许洁;;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爱情隐喻剖析——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1期

8 彭加瑾;;《围城》的魅力[J];当代电视;1991年01期

9 萧乾;;电视剧《围城》的启示[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10 雷家仲;;人生永远是进取——对一种《围城》理论的思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云;《围城》中人物隐喻英译过程的跨空间映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陈蓓洁;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围城》中新奇隐喻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彩云;《围城》陌生化手法的等效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阿依努尔·塞都;《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陈倩倩;《围城》词汇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7 张敏杰;《围城》的语言艺术[D];兰州大学;2007年

8 冀倩;《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与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白晓燕;《围城》及其英译本中隐喻的模因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冯岚;从美学角度谈《围城》的辞格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5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5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