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受美学的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1:00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兴的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就是其中一种。它极强的互动性使得观众在艺术体验时能从自我出发,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提升了趣味感,因而被应用在各种领域,被越来越多人青睐。针对如何有效提升观众的互动体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接受美学进行理论指导。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美学研究理论,它将接受者置于主要地位,肯定接受者在审美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虽起源于文学领域,但接受美学所探讨的“作家-本文-读者”三者的关系与交互影像装置艺术所研究的“创作者-作品-观众”系统有极大的相似,且都重视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的作用。鉴于二者的相通性,将二者结合研究。本课题通过文献整理,首先分析了接受美学的学术渊源、核心理论,以及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的发展形成、审美特征和组成系统,并剖析了接受美学与交互影像装置艺术的关联。基于接受美学理论,结合作品案例,从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价值论和效果论五个方面阐释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分析出观众作为接受者在交互影像装置艺术活动各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交互影像装置艺术审美体验的审美性因素和亚审美性因素。在前面的分析基础上,最...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期待视野的作用流程(笔者自绘)
的审美经验。关于净化,尧斯认为这一范畴体现在艺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方面。他将净化界定为:“对既能引起信仰的改变,又能使听众或观众获得心灵解放的演讲或诗所激起的那种情感的享受”29。就是说,读者自我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内容中去,认同内容,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净化的审美体验。创造、美觉和净化三个审美经验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将其一一对应于生产、接受和交流三个方面,但是,在接受过程中,也可以由创造产生审美经验,在交流过程中,也有美觉的发生,他们既独立又是统一在一体,如图2-2所示。图2-2审美经验的形成(笔者自绘)(三)关于“召唤结构”27H.R.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828姚斯.审美经验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7629姚斯.审美经验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76
的文本,是真正意义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这里也是再次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伊瑟尔吸收了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认为本文实质上只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本文中仍有许多部分尚未完成,用伊瑟尔的话说,这框架是本文的“召唤结构”,具体表现是本文中的“空白”、“否定性”和“空缺”的部分。“召唤结构”激发着读者去思考,在给出的内容上对作品展开自我想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使读者的创造本能得到释放,作品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召唤结构的作用流程,如图2-3所示。如果作品已经是完整的,读者没有可以介入的点,失去了参与感,那么他自然也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图2-3召唤结构的作用流程(笔者自绘)伊瑟尔经分析指出,本文中“召唤结构”的实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空白”。包括主题、情节、结构中的空白,这些本文中未被显示出来或者未设置的内容要依靠读者凭借自我的审美经验进行填补,这些空白也成为了本文与读者交流的推动力。第二种是“否定性”,文学作品往往能打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意识习惯,在阅读中,读者被本文的内容所冲击,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视界,以适应本文呈现的内容。这一观点与尧斯的“创新期待”理论有较大的相似性。第三种是服务于“游移视点”产生的“空缺”。本文的句子形成各个图景,阅读就是进行对各个图景的推进赏析,各个图景之间的“空缺”或各个图景间的不连续是本文的结构特征,读者正是可以在“空缺”中建立自己的理解,自主连接图景系统,从而完成对整个作品的阅读活动,如图2-4所示。
本文编号:3051840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期待视野的作用流程(笔者自绘)
的审美经验。关于净化,尧斯认为这一范畴体现在艺术作品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方面。他将净化界定为:“对既能引起信仰的改变,又能使听众或观众获得心灵解放的演讲或诗所激起的那种情感的享受”29。就是说,读者自我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内容中去,认同内容,与其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净化的审美体验。创造、美觉和净化三个审美经验范畴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将其一一对应于生产、接受和交流三个方面,但是,在接受过程中,也可以由创造产生审美经验,在交流过程中,也有美觉的发生,他们既独立又是统一在一体,如图2-2所示。图2-2审美经验的形成(笔者自绘)(三)关于“召唤结构”27H.R.尧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828姚斯.审美经验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7629姚斯.审美经验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176
的文本,是真正意义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这里也是再次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伊瑟尔吸收了英伽登的现象学理论,认为本文实质上只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图式化”的框架,本文中仍有许多部分尚未完成,用伊瑟尔的话说,这框架是本文的“召唤结构”,具体表现是本文中的“空白”、“否定性”和“空缺”的部分。“召唤结构”激发着读者去思考,在给出的内容上对作品展开自我想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造,使读者的创造本能得到释放,作品成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召唤结构的作用流程,如图2-3所示。如果作品已经是完整的,读者没有可以介入的点,失去了参与感,那么他自然也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图2-3召唤结构的作用流程(笔者自绘)伊瑟尔经分析指出,本文中“召唤结构”的实现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空白”。包括主题、情节、结构中的空白,这些本文中未被显示出来或者未设置的内容要依靠读者凭借自我的审美经验进行填补,这些空白也成为了本文与读者交流的推动力。第二种是“否定性”,文学作品往往能打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意识习惯,在阅读中,读者被本文的内容所冲击,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视界,以适应本文呈现的内容。这一观点与尧斯的“创新期待”理论有较大的相似性。第三种是服务于“游移视点”产生的“空缺”。本文的句子形成各个图景,阅读就是进行对各个图景的推进赏析,各个图景之间的“空缺”或各个图景间的不连续是本文的结构特征,读者正是可以在“空缺”中建立自己的理解,自主连接图景系统,从而完成对整个作品的阅读活动,如图2-4所示。
本文编号:3051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051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