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学”时期文学研究会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29 19:56
“人的文学”时期,是以“文学革命”为起点、以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年12月7日作)为首篇重要文献,到1923年现代人道主义社会改造运动逐渐退潮为止。在该时期内,以周作人为中心的新文学家形成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服务于社会全面改造运动。成立于1921年1月4日的文学研究会作为该时期的核心创作群体,以列夫·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文艺观为重要思想源头,延续周作人“人的文学”文艺观,形成“为人生”文学观,并将该文学观落实于以短篇小说为主的创作实践中。本文正是围绕“人的文学”时期展开研究,以郑振铎、沈雁冰、耿济之、叶绍钧、王统照等文学研究会核心发起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全文落脚于探究“人的文学”时期文学研究会(文中简称为前期文学研究会)对列夫·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文艺观在文学理论、创作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有选择地接受与转化,以此深入考察前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学观的整体面貌。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简要梳理“人的文学”时期文学研究会对俄国文学与列夫·托尔斯泰的译介概况,探究前期文学研究会热衷于译介俄国文学的主要原因及对列夫·托尔斯泰晚期思想的接受历程。本文认为,前期文学研究会诸人自...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学研究会对俄国文学与列夫·托尔斯泰的译介
第一节 立足现代人道主义的俄国文学译介活动
第二节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译介与接受
第二章 对“为人生的艺术”文学本质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为人生的艺术”文学本质观的接受与改造:以表现人生为首务
一、由“为主义的文学”到“为人生”的文学观
二、挖掘真实人生与国民精神
第二节 “为人生”的文学的创作实践
一、从问题小说到全面“人”的发现
二、批判“非人”生活
第三章 对“以真为主”文学特质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以真为主”文学特质观的接受与改造:情感表达的“真与诚”
一、围绕《艺术论》的译介与研究
二、以真挚情感为文学创作动机
第二节 书写情感真实与人间真实的创作实践
一、“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二、还原人间情感“隔膜”现状
第四章 对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文艺功能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文学功能观的接受与改造
一、以孔老思想消解宗教思维
二、发掘无抵抗主义隐含的抗争意义
三、以文学启发精神觉醒
第二节 以文学“连合人间底关系”的创作实践
一、以“爱”构建理想世界
二、由歌咏抽象“爱”到面对残酷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度敏感的“人间爱”信徒——“人的文学”时期朱自清“人间感”的发现与塑型[J]. 张先飞.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2]“认识性装置”的建构与运作:以五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运动为例[J]. 张先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5)
[3]列夫·托尔斯泰与中国革命[J]. 王志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4]耿济之译托尔斯泰《艺术论》与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J]. 邓瑗. 文学评论. 2017(06)
[5]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7)
[6]五四前期“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考论[J]. 张先飞. 史学月刊. 2017(06)
[7]托尔斯泰《艺术论》的译介与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革命文学观[J]. 姚芮玲.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2)
[8]“进化的还原论”:“五四”前期俞平伯“人的文学”观建构解析[J]. 张先飞.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6(02)
[9]五四理想“人”的发现与初期新文学主题、形态的确立[J]. 张先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10]阐释与延展——“五四”前期文学研究会“人的文学”文艺观综论[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6(09)
博士论文
[1]启蒙视域下的五四小说研究[D]. 姜丽清.吉林大学 2016
[2]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 部铁军.吉林大学 2013
[3]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D]. 苏畅.吉林大学 2009
[4]论“五四”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D]. 宋向红.厦门大学 2008
[5]文学研究会研究[D]. 石曙萍.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文学周报》译介文学研究[D]. 赵晓丹.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郑振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研究(1919-1922)[D]. 张瑞瑞.河南大学 2018
[3]论列夫·托尔斯泰的军旅生涯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D]. 任钰琳.湘潭大学 2014
[4]《小说月报》(1921-1931)俄国文学译介研究[D]. 甘乐乐.暨南大学 2010
[5]中国文学界对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的评价研究[D]. 赵卫.黑龙江大学 2007
[6]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命运[D]. 杨敏.西南大学 2007
[7]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1921-1927)[D]. 宋荣.华中师范大学 2005
[8]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3211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文学研究会对俄国文学与列夫·托尔斯泰的译介
第一节 立足现代人道主义的俄国文学译介活动
第二节 对列夫·托尔斯泰的译介与接受
第二章 对“为人生的艺术”文学本质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为人生的艺术”文学本质观的接受与改造:以表现人生为首务
一、由“为主义的文学”到“为人生”的文学观
二、挖掘真实人生与国民精神
第二节 “为人生”的文学的创作实践
一、从问题小说到全面“人”的发现
二、批判“非人”生活
第三章 对“以真为主”文学特质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以真为主”文学特质观的接受与改造:情感表达的“真与诚”
一、围绕《艺术论》的译介与研究
二、以真挚情感为文学创作动机
第二节 书写情感真实与人间真实的创作实践
一、“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二、还原人间情感“隔膜”现状
第四章 对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文艺功能观的接受、改造及创作实践
第一节 对以社会改造为鹄的的文学功能观的接受与改造
一、以孔老思想消解宗教思维
二、发掘无抵抗主义隐含的抗争意义
三、以文学启发精神觉醒
第二节 以文学“连合人间底关系”的创作实践
一、以“爱”构建理想世界
二、由歌咏抽象“爱”到面对残酷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极度敏感的“人间爱”信徒——“人的文学”时期朱自清“人间感”的发现与塑型[J]. 张先飞. 文艺理论研究. 2019(03)
[2]“认识性装置”的建构与运作:以五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运动为例[J]. 张先飞.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5)
[3]列夫·托尔斯泰与中国革命[J]. 王志耕.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4]耿济之译托尔斯泰《艺术论》与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J]. 邓瑗. 文学评论. 2017(06)
[5]从托尔斯泰到周作人——“五四”俄国人道主义文艺观的受容与“人的文学”观的生成[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7(07)
[6]五四前期“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公同信仰”形成考论[J]. 张先飞. 史学月刊. 2017(06)
[7]托尔斯泰《艺术论》的译介与20世纪早期中国的革命文学观[J]. 姚芮玲.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2)
[8]“进化的还原论”:“五四”前期俞平伯“人的文学”观建构解析[J]. 张先飞.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6(02)
[9]五四理想“人”的发现与初期新文学主题、形态的确立[J]. 张先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6)
[10]阐释与延展——“五四”前期文学研究会“人的文学”文艺观综论[J]. 张先飞. 鲁迅研究月刊. 2016(09)
博士论文
[1]启蒙视域下的五四小说研究[D]. 姜丽清.吉林大学 2016
[2]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 部铁军.吉林大学 2013
[3]俄苏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D]. 苏畅.吉林大学 2009
[4]论“五四”小说理论批评的现代转换[D]. 宋向红.厦门大学 2008
[5]文学研究会研究[D]. 石曙萍.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文学周报》译介文学研究[D]. 赵晓丹.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郑振铎现代人道主义思想、创作研究(1919-1922)[D]. 张瑞瑞.河南大学 2018
[3]论列夫·托尔斯泰的军旅生涯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D]. 任钰琳.湘潭大学 2014
[4]《小说月报》(1921-1931)俄国文学译介研究[D]. 甘乐乐.暨南大学 2010
[5]中国文学界对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的评价研究[D]. 赵卫.黑龙江大学 2007
[6]列夫·托尔斯泰艺术理论在中国的命运[D]. 杨敏.西南大学 2007
[7]论文学研究会的翻译文学与小说创作的关系(1921-1927)[D]. 宋荣.华中师范大学 2005
[8]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平保兴.南京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83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683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