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受害者
发布时间:2017-05-27 17:09
本文关键词:迷人的受害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人类对于疼痛的敏锐感知力使得被苦难钉上十字架的人群格外引人注视。这一被冠以“受害者”身份的群体总是与“悲剧”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日常语境下,“悲剧”一词的隐喻性质已然被搁浅于人们的日常经验之中;而与“悲剧”的从舞台逐渐融入人间相对,“受害者”身上所孕育的审美的张力,使这个群体与日常生活有了被垂直切断的可能,走进人们的审美场域之中,成为美的形象。在哲学上具有意义的痛苦使受害者携带了“弱”与“美”的双重标记,一如圣经中曾被杀的羔羊,以鲜血成就了崇高。统纳于“羊”的意象之下的受害者在献祭、牺牲、或集体暴力的情节中展现其极端之价值。对于被献祭于神的替罪羔羊而言,“知情”与否决定了其在负有美学上的责任的同时,是否还负有伦理上的责任;而“无辜”赋予祭品的纯洁更使献祭行为指向不可逆的绝对正义。异常标记下的替罪羊在人与神的想象之中被推入深渊,即使幸存者的话语也往往带有历史的偏差。然而受害者的迷人之处在于,她不仅仅使人感到简单的怜悯,更能在某种被温柔化的蛮力之中催生出人对苦难的赞美之情。当苦难不逼人过甚,距离之外他人的苦难在死亡阴影的威胁之下使平庸的人们从日常状态中觉醒,有了自愿为奴的阴谋,通过在内心构建某种镜像来实现彻底摆脱主观性,以取消自我价值的方式将他人划归己有。受害者身上携带的美的光辉在伦理学的规训下被美学隐匿起来——对于受害者,无论做怎样的伦理尝试都是危险的。善恶二元对立的伦理观在审美的原则下易化于虚妄;但以审美取代伦理同样荒谬。施害者、受害者、旁观者之间所构建的对话则更切近于伦理与审美的平衡点,在超验的标准被摧毁的时代,实行怜悯、宽恕或救赎的权利,触碰他者的公正敏感。因而,从现象、审美、伦理角度对受害者形象进行考量,观察、移情并思考受害者,使人感受苦难的感性冲击与理性意义,从而得以从关乎不幸与毁灭的表象中抽离出美的生长迹象。
【关键词】:受害者 替罪 苦难 公正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0
- 第一章 替罪与美——“羊”的意象分析10-22
- 第一节 献祭11-15
- 一、无知:俄狄浦斯与亚伯拉罕11-12
- 二、无辜12-13
- 三、未死之神的召唤13-15
- 第二节 牺牲15-17
- 一、英雄15-16
- 二、荣耀16-17
- 第三节 集体暴力:替罪羊机制17-22
- 一、数量、标记与想象17-19
- 二、审判19-20
- 三、《替罪羊》20
- 四、幸存者偏差20-22
- 第二章 高贵的苦难22-32
- 第一节 逼人不甚的快感22-27
- 一、恐惧与欢乐22-24
- 二、死亡之殊荣24-27
- (一) 死亡智慧24-26
- (二) 未竟之事26-27
- (三) 尸体的叙述27
- 第二节 “被害妄想”27-32
- 一、优雅的被害28-29
- 二、罪恶的“妄想”29-32
- 第三章 危险的伦理观32-39
- 第一节 善与恶之虚妄32-34
- 第二节 对话:怜悯、宽恕与救赎34-37
- 一、怜悯34-35
- 二、宽恕35-37
- 三、救赎37
- 第三节 公正敏感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闻君;迷人的受害者[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迷人的受害者,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00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