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再析庞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译—比较诗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7-06-20 21:13

  本文关键词:再析庞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译—比较诗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学与中国诗学传统的关系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课题,然而,此类研究大都集中在探讨意象主义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艺术的借鉴与创新,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对20世纪英美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20世纪英美诗坛的整体风貌并促动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轫。笔者认为,庞德所了解的中国意象不过是冰山一角。庞德在对中国古诗产生兴趣之前就已经确立了其意象派的基本宗旨,并且正是看到了中国古诗的特点与其意象主义诗学宗旨的偶合,他才产生了翻译中国诗歌的念头,庞德以意象主义的标准衡量中国古诗中的意象,必然导致其理解流于表面、失之肤浅,因此,意象主义诗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此次对话不可以说是完全成功的,中国传统诗学还有望给英美诗学注入更多的活力,而这还有赖于对庞德的意象观与中国传统意象观进行更深入的比较与研究。另一方面,庞德的《神州集》自其面世之日起就在文学界及翻译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与好评。文学界认为,庞德的《神州集》“为美国诗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许多可供发展的形态”。而翻译界则认为庞德在翻译过程中为突出中国古典诗歌中体现出的意象主义诗学主张而创造的一系列独特手法,如意象并置、脱体句法、增加跨行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固有限制,更好地传达了原诗的神韵,为中诗英译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可能。笔者认为,庞德的创译手段为中诗英译提供了新的技巧和可能,同时开拓了更大的探索层面与空间,但是并没有更好地传达出原诗的神韵。相反,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与庞德的翻译大异其趣,中国诗歌意象注重的是“虚”,而庞德的翻译所崇尚的却是“实”。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理论与西方意象主义的意象理论最基本的不同即在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概念与意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意境是为中国所独有的美学范畴,其准确的英译至今仍是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因此更不可能为庞德等人所了解。如果说意象的基本美学特征是“情景交融”,那么意境的基本美学特征便是“虚实相生”,其中的“实”指的是情景交融的意象,而“虚”则指由几组意象所营造出的气氛,这种气氛不但内接诗人主观情绪情感,同时外摄广阔无边的人生、历史、宇宙。而庞德对中国古典意象的理解与翻译,可以说只达到了中国古典意象的内层,而其空灵深邃的外层却是中国古典意象的核心之所在,而其内蕴至今尚未被西方学界完全参透,也是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写作手法所无法传递的。
【关键词】:意象主义 意象 《神州集》 中国传统美学 中诗英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46;H315.9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6
  • 1.1 Aim and significance12-13
  • 1.2 The research background13-14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2. Literature review16-18
  • 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16
  • 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16-18
  • 3. Comparison of Pound's imagery and Chinese classical imagery18-54
  • 3.1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18-32
  • 3.1.1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imagery18-24
  • 3.1.2 Development of Pound's Imagism24-32
  • 3.2 Comparison of the fusion of the objective with the subjective32-46
  • 3.2.1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human emotion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32-34
  • 3.2.2 Important poetic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fus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 history34-42
  • 3.2.3 Comparison of Pound's fusion of the subjective with the objective and that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42-46
  • 3.3 Comparison of the deepening of the two imageries:vortex vs.ideorealm46-54
  • 3.3.1 Vortex46-47
  • 3.3.2 Ideorealm47-54
  • 4. Reanalysis of Pound's creative rewriting of Chinese imagery in Cathay54-64
  • 4.1 Juxtaposition of images54-57
  • 4.2 Addition of enjambment57-59
  • 4.3 Application of disembodiment59-63
  • 4.4 Summary63-64
  • 5. Conclusion64-66
  • Bibliography66-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花萍;;为“汉字”重新定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4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王成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刍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刘刚;;诠释论视阈中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余秉颐;;现代新儒家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10 张晓峰;;浅谈人性论对先秦法律思想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2 孙烨;;“天”与“神”——从宗教的根源比较中国与古希腊文明[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静互;;孟子“礼”概念的三重含义——作为“门”、“心”、“人伦”的“礼”与其教育内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邓时忠;;对外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思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史晓宇;;浅议《论语》对党员干部素养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苗天德;;王徵(1571—1644)——机械发明家,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历史上著书介绍西方力学的第一人[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马作武;;孔子杀少正卯考论[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陈方刘;;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张琳;;无意识传承与有意识改造——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对毛泽东及其哲学思想的影响[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10 石玉亭;曹闻民;;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传统文化基础[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8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华;《洪范》与先秦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再析庞德《神舟集》中的意象翻译—比较诗学的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66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