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杂合现象
本文关键词:《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杂合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杂合的意义在于消解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彰显异域文化和语言的异质性并丰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本文分析《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语言和文化杂合现象,探讨翻译中杂合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关键词】: 翻译 差异性 杂合 《老人与海》
【基金】:内江师范学院2013年度教改项目“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325-251)
【分类号】:I046;H315.9
【正文快照】: 引言受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翻译研究认为世界各国不同的语言中存在共性,翻译的目标是追求原语与目的语的“同一”“对等”,以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体验和感受。这种“求同”的翻译研究忽视了异域语言和文化中的差异性,在后殖民语境下,这种普遍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亚娜;;翻译中归化与异化在句法上的体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张玉霞;牛圣恩;;论翻译工作中译者的创造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娄晓超;;影响翻译策略的几点因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4 李春香;冯文坤;;后殖民视角下的中国译学研究及其反思[J];才智;2009年20期
5 王培;任晓霏;;从文化语境顺应看外来词翻译中汉语字词的选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余学勇;李奕岚;;论译者作为文化调解者[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7 周瑞;王建平;;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我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郭建红;;后殖民主义视角下的“杂合”翻译策略——以《红楼梦》英译本的诗歌翻译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黄茂娟;;文化的归化翻译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张艳;;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对比莎剧《麦克白》的两个译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敏;关联理论视角下网络热词的翻译[D];西北大学;2011年
2 乔冲;解构主义文本理论观照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莹;《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语言特色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俊霞;从李杜诗歌中意象的英译看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周琼;《围城》英译本中的译者显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贺芳;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D];中南大学;2011年
7 关敏;中文政治文本英译的杂语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朱理;从陌生化角度看赛珍珠译《水浒传》[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兰;从后殖民视角看中国文化输出的翻译策略[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邓蓉;从接受美学看《论语》韦利译本[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菊;宁一中;;“陌生化”的英雄叙事:《书店》和《老人与海》的互文阅读[J];外国语文;2013年03期
2 彭宣红;;探究《老人与海》的文学翻译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24期
3 林照华;;文化废墟上的精神呼唤——以《阿Q正传》和《老人与海》为例[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10期
4 王惠珍;;译本接受的天时地利人和——探析为何《老人与海》的两个译本在大陆遭遇不同的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5 欧阳钦;;荒诞的世界 不屈的灵魂——从存在论较析《老人与海》和《活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08期
6 张鸿雁;;文学翻译视角下对《老人与海》的译本语言风格赏析[J];语文建设;2012年02期
7 李萍,汪桂芬;从文体的角度看《老人与海》两个中译本的效果[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王凤霞;蔡冬桦;;《老人与海》和《活着》的比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罗伟;;文体学视角下对《老人与海》译本效果的赏析[J];语文建设;2012年04期
10 姬彦红;;《老人与海》与《这是一片神奇土地》悲剧风格之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杂合现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4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474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