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研究
【摘要】:时至今日,策展人这一身份已逐渐在当代艺术生态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策展人”这一概念已被市场广泛使用以及大众所熟知。因为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经将这一身份的职能进化或者说已经改变了它原有职能的侧重点并区别于“curator”的职能重点。所以我更愿意将策展人归为“Art Curator”或者“Contemporary Art Curator”。策展人在当今多元化的时代特质下不仅具有了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需要其独立性的存在。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创造性思维,独立的艺术敏锐度,对社会文化环境和世界艺术生态的独立性态度上。在当代艺术市场高度开放与融合的状态下,展览价值影响力成为了艺术作品流入一级市场的基础前提,也成为了艺术家品牌价值的风向标与此同时二者的价值附属并达到最大化,展览的社会性也被放大。这是当代艺术生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随着策展人这一身份角色越来越被公众所熟知和接受。纵观策展历史,策展人的的身份往往是附属出现的,即先有了职能的转向才有了身份角色的转变。同时我们要注意我们不能把策展历史单独割裂出来进行单向分析研究,在此之前我们要认清它的前提——艺术史进程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转型。从1930年代出现策展开始到今天,策展人这一身份跨越了现代艺术史到后现代艺术史再到当代艺术的发展,这是策展发展,策展人演变的必然原因和基础。策展人本身职能属性的多重性成为了策展人具有多重身份的有利条件。独立策展人这一艺术身份发展到今天,在艺术市场内所处的位置是仍然比较尴尬,体现了其自身职能属性特点与规律现状的“矛盾性”。策展人的定义是动态性呈现的。从这一现象的产生到存在原因的分析,我认为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是在当代艺术进程和艺术市场体制下的必然产物,并且它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策展人附属性的体现。这种现象背后对艺术发展的优与劣并不是我们现在就能明晰和判断的。时间终究会给我们答案。身份总是在变动,身份总是在选择。
【关键词】:策展人 多重身份 动态性 社会性
【学位授予单位】:鲁迅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124
【目录】:
- 提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8
- 第1章 当代艺术中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的范围界定8-14
- 1.1 艺术策展人扩展了“curator”的传统意义8-13
- 1.1.1 传统curator的职能定义8-9
- 1.1.2 艺术策展人职能的特质新趋势9-13
- 1.2 关于多重身份的解读:多重职能与多重属性13-14
- 1.2.1 从策展简史来确立多重身份的前提13-14
- 1.2.2 多重身份的明确定位14
- 1.2.3 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多重身份的定义14
- 第2章 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的产生过程14-25
- 2.1 研究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的原因15-17
- 2.1.1 展览的价值走向15-17
- 2.1.2 对策展人单一指向性的分析有利于理论体系的完备17
- 2.2 从“策展”工作到“策展人”身份的建立过程17-18
- 2.3 独立策展人的产生是多重身份现象的历史背景18-19
- 2.4 展览的意义被扩大加速了多重身份现象的建立19-25
- 2.4.1 展览项目化(综合化)20-21
- 2.4.2 展览的实验性探索21-22
- 2.4.3 展览的社会性延伸22-25
- 第3章 对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分类式分析25-30
- 3.1 策展人多重身份的分类解读25-28
- 3.2 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的原因分析28-30
- 3.2.1 策展人的多重职能属性分析28
- 3.2.2“矛盾的”的独立策展人现状分析28-29
- 3.2.3 外界因素之现实的“游戏规则”现状解读29-30
- 3.2.4 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的结论30
- 第4章 当代艺术策展人的新方向30-39
- 4.1 策展人的定义是动态的31-32
- 4.2 策展人的“介质”效应32-34
- 4.3 策展人的素质要求34-39
- 4.3.1 艺术理论的支撑34-35
- 4.3.2 视觉经验的积累35-36
- 4.3.3 时代性的捕捉36
- 4.3.4 独立的方法论与思考体系36-37
- 4.3.5 资源的整合能力37
- 4.3.6 关系网络的力量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1
- 致谢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缓;;中国策展人何以“国际”?[J];美术观察;2007年03期
2 欧宁;;人人都是策展人[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08期
3 周志;;“07大声展”策展人姜剑访谈[J];装饰;2007年10期
4 蒋文博;;独立策展人的制度化与中国化[J];美术馆;2008年01期
5 杨应时;;中国策展人的“国际”转向[J];艺术.生活;2008年03期
6 ;对话三年展1 访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策展人彭德[J];艺术与投资;2008年08期
7 韦怡;;中外独立策展人的发展及比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王竹;;杰夫·昆斯做策展人?原来是讹传[J];艺术与投资;2010年04期
9 易鸿;;揭秘艺术背后的“手”——成都“2010年青年策展人计划”的现实解读[J];西部广播电视;2010年06期
10 胡懿勋;;独立策展人的依赖性[J];荣宝斋;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梅;;繁荣古都历史文化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博物馆策展人制度研究[A];繁荣古都历史文化 推动北京文化之都建设——2012·世界文化遗产日论坛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艳;从双年展看策展人[N];北京日报;2003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单中桂;“策展人”:一半是商人,一半是艺术家[N];深圳商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明慧;策展人风起云涌厚积薄发[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李兮;策展人邹文:甘当文化“搬运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梁婷;策展人如何面对“三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敖玉琴 整理;三位策展人的独立性思考[N];中华建筑报;2009年
7 古贲;艺术策展人跻身最佳职业前50[N];中国摄影报;2010年
8 见习记者 郭钇杉;策展人:坚持独立还有饭吃吗[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鲁豫;汤荻:鬼才策展人[N];中国妇女报;2011年
10 ;策展人是艺术圈里的“鲶鱼”[N];深圳特区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小渊;中国当代艺术独立策展人身份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露萱;中国独立策展人规制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3年
3 金穗子;英国策展教育与实践带来的启迪与创新[D];南京艺术学院;2016年
4 郭晓晖;中西方独立策展人的发展与比较[D];天津美术学院;2016年
5 张吉星;策展人多重身份现象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6年
6 李海峰;论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的本土艺术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8年
7 闫小瑛;对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策展人现状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瀚杰;策展人制度与艺术展览[D];沈阳大学;2014年
9 于久棋;引领与扶持:中国艺术策展的历史现状及本土化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菡;态度与联系[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545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4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