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玉”意象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0:24
本文关键词:接受美学视角下李白诗歌中“玉”意象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词就像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交流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开始关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以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到世界各地。“玉”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寄托了文人骚客的无限遐想和美好情感,是在诗词翻译中经常碰到的一个意象。然而,探讨“玉”意象的翻译策略的研究文献到目前为止还比较少,而且大部分对意象的翻译探究是从转换技巧和语言层面来分析,将接受美学运用到诗歌翻译的研究比较少,而针对诗词中“玉”这个意象,运用接受美学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因此,本文将填补前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分析比较《唐诗三百首》中李白诗歌中“玉”意象的两个英译本,即许渊冲译本和宾纳、江亢虎合译本两个译本的差异,进而指出译者处理诗歌中“玉”意象的策略,从而再进一步探讨归纳译者在诗歌翻译中的策略。通过译本比较研究,笔者最终发现译者在诗歌翻译中居于中心的地位,承担着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译者首先要对原诗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但因为不同译者的思维模式和审美水平不同,所以对原诗的理解不同。因此在翻译再现阶段,译本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译者的痕迹。综上,诗歌中“玉”意象的翻译乃至诗歌翻译会因为接受人的不同而不同。但是这种译者主体性还要受到原诗的限制,译者可以发挥主体性,但不能抛弃原文随意发挥。此外,译者在追求其期待视野与原诗融合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能力能否与译本融合,进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玉 接受美学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致谢6-9
- 1 引言9-11
- 2 文献综述11-18
- 2.1 接受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1
- 2.2 接受美学的三个主要概念11-15
- 2.2.1 读者的“期待视野”12-13
- 2.2.2 文本的不确定性13-14
- 2.2.3 读者的角色和地位14-15
- 2.3 接受美学的应用15-18
- 2.3.1 接受美学在教学中的应用15
- 2.3.2 接受美学在翻译中的应用15-18
- 3 研究方法18-20
- 3.1 选取“玉”意象作为研究对象18
- 3.2 选取李白诗歌作为研究文本18-19
- 3.3 唐诗三百首的两个英译本选取19
- 3.4 分析方法19-20
- 4 李白诗歌中“玉”意象的两个英译本比较20-31
- 4.1 定量分析20-23
- 4.2 定性分析23-31
- 4.2.1 例1:《玉阶怨》23-25
- 4.2.2 例2:《子夜吴歌》25-27
- 4.2.3 例3:《将进酒》27-28
- 4.2.4 例4:《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28-31
- 5 结论31-33
- 参考文献33-34
本文编号:5967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59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