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4:27

  本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 布洛赫 阿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摘要】:审美乌托邦作为乌托邦最重要的表现形态,并非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专属术语,但鉴于其在法兰克福学派中的重要地位,学者们普遍将其认定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潮的重要一维。随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文艺思想研究的深入,对诸学者文艺思想中蕴含的审美乌托邦之维的发掘与阐释也在推进。审美乌托邦的空想、虚幻色彩在学界已达共识,而执拗于审美乌托邦之“虚”,自然不能准确把握审美乌托邦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审视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问题,其社会批判与人文观照维度尤为凸显,这意味着隐于表面但能量丰富的审美乌托邦之“实”有待发掘。基于此学理背景,不妨从审美乌托邦虚实关系着手,拨开审美乌托邦“元理论”的迷雾。审美乌托邦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结合晚期资本主义形态的具体历史表现,探讨艺术和审美何以解决历史二律背反问题的产物。它以一种批判的姿态,将现实的荒诞和谬妄展现在艺术和审美形式中,并试图通过艺术和审美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完成非压抑、无异化的理想社会的想象和救赎。根据审美乌托邦发展的内在逻辑,其发展流变可分为应时而生、触景而行、顺势而兴、因需而变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理论面貌。由于审美乌托邦这一术语本身的含混性、不确定性,借由典型个案的解读有助于实现四阶段特质的各个击破。实践审美乌托邦的先驱者布洛赫提出的“具体乌托邦”彰显着由“尚未存在”本体论衍生出的“希望精神”,艺术被与“白日梦”和承担“剩余价值”的“财物”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审美乌托邦的审美超前属性。阿多诺的“星丛乌托邦”产生于“非同一性”意识的前提下,是与现实保持着“非同一性”的存在,艺术被纳入“集体主观”、“个体主观”与“客观世界”构成的“三星集结”之中,肇始于“审美幻象”、呈现为“美的星丛”。马尔库塞提出“现代乌托邦革命论”,伴随着对革命主体的不懈追问,他找到实现爱欲解放的有效途径审美,揭示了艺术作品借由对过去的“回忆”和蕴含真理价值的“想象”与现实相抗衡的过程。哈贝马斯以社会交往这一温和的方式来阐释审美乌托邦面对挑战时如何转变自身取得进一步发展,借由“生活世界”的建立,他提出利用文学语言来营造“理想言语情境”,为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理论建立一个新的规范性理论基础。通过对比诸家关于审美乌托邦形形色色的理解、赋予审美乌托邦林林总总的内涵,梳理其营建过程中的流变,进而把握审美乌托邦的“同中之异”。所谓“同中之异”其实只是审美乌托邦之“虚”表征上的千差万别,借此通达“异中之同”的普遍美学意义,才是审美乌托邦的题中应有之意。“希望精神”、“美的星丛”、“爱欲解放”、“理想言语情境”……都只是审美乌托邦思想的呈现方式,剥离外壳的虚无缥缈,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现代主义艺术来讨论艺术在当代社会发展的可能形态,因此探讨现代主义艺术蕴含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政治潜能可以进而揭示审美乌托邦之“实”在艺术审美领域的具体表现。本文从审美乌托邦的来源特征、具体表现、功能外延、现实意义等方面还原审美乌托邦在美学史以及当代文化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审美乌托邦的“虚”与“实”的交相辉映,试图建构起系统、科学、公允、客观的审美乌托邦认识,实现审美乌托邦整体性研究的突破。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审美乌托邦 布洛赫 阿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8
  • 0.1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0.1.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0.1.2 国内研究现状11-14
  • 0.2 研究意义14-15
  • 0.3 研究方法15-16
  • 0.4 研究创新点16-18
  • 1 审美乌托邦进入美学之域18-23
  • 1.1 审美乌托邦精神的源远流长18-20
  • 1.1.1 具有元叙事性质的乌托邦18-19
  • 1.1.2 由元乌托邦演变而来的审美乌托邦19-20
  • 1.2 审美乌托邦理论的博采众长20-23
  • 1.2.1 对非理性精神的继承20-21
  • 1.2.2 对理性精神的升华21-23
  • 2 审美乌托邦的应运而生:彰显希望精神的“具体乌托邦”23-29
  • 2.1 布洛赫:“尚未存在”的言说23-24
  • 2.2 清除“力学暴行”的希望精神24-29
  • 2.2.1“白日梦”是艺术的前阶段25-27
  • 2.2.2 艺术是承载“文化剩余”的“财物”27-29
  • 3 审美乌托邦的触景而行:构建三星集结的“星丛”乌托邦29-35
  • 3.1 阿多诺:“非同一性”的遐想29-31
  • 3.2 挑战“被管理的世界”的“三星集结”31-35
  • 3.2.1 艺术肇始于“审美幻象”31-33
  • 3.2.2 艺术体现为“美的星丛”33-35
  • 4 审美乌托邦的顺势而兴:践行爱欲解放的革命乌托邦35-42
  • 4.1 马尔库塞:革命主体的追问35-37
  • 4.2 对抗“单向度社会”的爱欲解放37-42
  • 4.2.1 艺术根植于对过去的“回忆”38-40
  • 4.2.2 艺术借助于“想象”的形式40-42
  • 5 审美乌托邦的因需而变:创设“理想言语情境”的交往乌托邦42-48
  • 5.1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憧憬42-44
  • 5.2 打破“生活世界殖民化”的“理想言语情境”44-48
  • 5.2.1 文学语言实践“有效性要求”44-45
  • 5.2.2 文学艺术作为交往中介45-48
  • 6 审美乌托邦作为现实之维48-53
  • 6.1 干预异化社会的大众文化批判48-49
  • 6.2 承担审美救赎的现代主义艺术49-53
  • 6.2.1“表现法”的现实精神49-51
  • 6.2.2 形式的政治潜能51-53
  • 结束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晓君;;乌托邦的民主与道德和谐价值观重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2 张彭松;;乌托邦的困境与希望的哲学反思[J];哲学动态;2009年12期

3 张彭松;;中西乌托邦观念:比较研究及文化启示[J];孔子研究;2010年04期

4 赵超;马京鹏;;危机、反抗、乌托邦——2010年第6届国际马克思大会综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12期

5 J.哈贝马斯;薛华;;新的非了然性——福利国家的危机与乌托邦力量的穷竭[J];哲学译丛;1986年04期

6 李雁;;论乌托邦的概念与历史形态[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1期

7 张翼;;消失的乌托邦[J];世界博览;2013年12期

8 马少华;乌托邦里的性和家[J];书屋;2002年12期

9 张丽娜;马尔库塞与审美乌托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周宁;东风西渐:从孔教乌托邦到红色圣地[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双利;;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2 周春生;;莫尔的乌托邦不是空想世界——莫尔理想政治观评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安徽元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智红;走向社区乌托邦[N];安徽日报;2004年

2 山东师范大学 周均平;审美乌托邦:乌托邦研究的新趋向[N];文艺报;2008年

3 大连 张兴德;社会转型呼唤理论创新[N];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董四代 武夷学院教授;呼唤健康的乌托邦精神[N];福建日报;2011年

5 童世骏(上海);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袁东;今日“西方”:极度自负赶走了自信[N];上海证券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詹姆逊与乌托邦理论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周黎燕;中国近现代小说的乌托邦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史丽萍;朝鲜古代乌托邦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4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彭松;社会乌托邦理论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6 李丹;乌托邦思想研究:理论探微·发展脉络·殊异甄析[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双利;乌托邦、死亡和历史的终结[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小青;永恒的追求与探索:英国乌托邦文学的嬗变[D];四川大学;2006年

9 宋秀梅;乌托邦时代个体命运的艺术备忘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静娴;乌托邦与现代性交织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惠芬;乌托邦的历史考辨与现实价值[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蔡伟;乌托邦理论的传统特征与当代转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晗;回归乌托邦[D];郑州大学;2004年

4 杨红伟;论乌托邦的概念及其政治意义[D];武汉大学;2004年

5 贾婕;论乌托邦范畴的人文价值[D];山西大学;2007年

6 张明明;法兰克福学派审美乌托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7 韦良时;想象的困境——论詹姆逊的乌托邦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蔡峻岭;反面乌托邦文学的意蕴及其价值[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9 陈晗;解读乌托邦的两难困境[D];郑州大学;2007年

10 秦冬雪;永不落幕的文化关切[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2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602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