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论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4-07-27 14:31

  继电保护是指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以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因在其发展过程中曾主要用有触点的继电器来保护电力系统及其元件(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使之免遭损害。基本任务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继电保护装置是一种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主要负责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这是它的主要职责也是任务,它可以随时掌握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通过选择合适的断路器切断问题部分。
  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1、基本原理
  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具有正确区分被保护元件是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还是发生了故障,是保护区内故障还是区外故障的功能。保护装置要实现这一功能,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前后电气物理量变化的特征为基础来构成。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工频电气量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1) 电流增大。 短路时故障点与电源之间的电气设备和输电线路上的电流将由负荷电流增大至大大超过负荷电流。
  (2) 电压降低。当发生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故障时,系统各点的相间电压或相电压值下降,且越靠近短路点,电压越低。
  (3) 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角改变。正常运行时电流与电压间的相位角是负荷的功率因数角,一般约为20°,三相短路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角是由线路的阻抗角决定的,一般为60°~85°,而在保护反方向三相短路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角则是180°+(60°~85°)。
  (4) 测量阻抗发生变化。测量阻抗即测量点(保护安装处)电压与电流之比值。正常运行时,测量阻抗为负荷阻抗;金属性短路时,笔耕论文新浪博客,测量阻抗转变为线路阻抗,故障后测量阻抗显着减小,而阻抗角增大。
  不对称短路时,出现相序分量,如两相及单相接地短路时,出现负序电流和负序电压分量;单相接地时,出现负序和零序电流和电压分量。这些分量在正常运行时是不出现的。
  利用短路故障时电气量的变化,便可构成各种原理的继电保护。
  此外,除了上述反应工频电气量的保护外,还有反应非工频电气量及非电气量的保护。
  2、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方式的发展经历了方向比较式、相位比较式、电流差动式等阶段, 所使用的继电器从电磁式到模拟静止式, 进而发展到数字静止式,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出现, 为继电保护数字化开辟了广阔前景, 出现了以微机和光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全数字控制保护系统。微机保护具有下列特点:
  (1)保护功能由软件实现;
  (2)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3)具有数字储存功能, 如过程记忆、录波等;
  (4)容易实现远方通信, 接口简单;
  (5)具有自动测试和监视功能;
  (6)软硬件标准化;
  (7)公共数据可重复使用实现不同功能。

 



本文编号:7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7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b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