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表现主义论战:在布洛赫与卢卡奇之间

发布时间:2017-09-12 17:37

  本文关键词:表现主义论战:在布洛赫与卢卡奇之间


  更多相关文章: 表现主义论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布洛赫


【摘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1937-1938),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论争缘由是表现主义作家贝恩投向法西斯阵营而使得人们对表现主义重新加以关注,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艺术与政治关系和艺术本身内容与形式的讨论。这场争论虽然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其讨论的内容以及意义仍值得世人关注。表现主义之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内部一场重要讨论,在这场讨论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深思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这场论争是针对表现主义最终是否会走向法西斯主义而展开的,其内容还包括如何评价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新型现代艺术或者“先锋”艺术。本文选取了两位直接参与这场论争的代表性人物——卢卡奇和布洛赫,从他们的直接参与论争的讨论文章出发,通过他们对当时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争论以及对二人理论哲学思想的分析,来梳理并探讨这场论争的内容,从而论证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文化遗产为何会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乃至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是人在精神上进行反抗现实的重要而有力的武器,因此艺术的形式已经不单单是形式的本身这么单纯,而被赋予了更为广阔的内涵。这场争论背后暗含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社会现实情况。当西方国家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逐渐进入资本主义全盛时期时,由于社会的发展部分基本矛盾被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中却很难再出现类似法国大革命时期那种革命意识昂扬的状况;此外,随着法西斯主义的不断扩张膨胀也同样致使革命遭到镇压与打击。因而由于这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一部分积极进步的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进而转求寻找意识形态领域的革命,企图通过对传统进行批判和渴望自由的思想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击。文艺工作者开始思考现实主义的意义,思考19世纪文艺留给后世的辉煌,思考这种遗留的遗产是否在当下仍然适用;新兴的现代主义艺术则表现形式多样新颖,以反叛传统表现个人真实体验情感为宗旨,它们大多以一种消解传统,拒绝“复古”的形式出现,着重强调个人的内心体验,形式上表现为毫无章法,用这种方式抗击已有的现实主义。因此在文艺界,就现实主义与现代艺术的价值与何如对待新兴艺术的态度成为人们争论的对象,一时间众说纷纭,各评论家纷纷撰文发表自身观点并参与到讨论中。匈牙利著名文艺理论家、思想家、美学家卢卡奇作为现实主义的维护者力挺传统,对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派艺术并不看好,他反对新型现代艺术。作为表现主义的拥护者——德国哲学家布洛赫,撰文直抒己见,为现代艺术辩论,支持并肯定现代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布洛赫的文章中首先指出表现主义并不是直接走向法西斯,其次他在文章中细致分析了表现主义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肯定了表现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态,其创新性不容小觑。布洛赫着眼当下,从全新的、开放的艺术视角出发,他青年时期的重要作品——《乌托邦精神》被视为是他的表现主义思想的反映。这种乌托邦精神是反抗现实的有力武器,从对主观现实的不满,而产生的“尚未”的存在使得人预先在心中设定一个美好的梦,从而使人整体上有意识地奔向理想的目的地。对于众人对表现主义的非议,布洛赫从实际出发,他指出表现主义对于传统的破坏与创新正是对当下现实的适应,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已经丧失了激情,不能满足于当下对于文艺的需要。此外,表现主义与法西斯之间并无联系,布洛赫指出希特勒对表现主义画展作的批评就是有力证据。并且布洛赫还要求从艺术本身的价值出发来评论艺术,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虽然艺术本身的发展无法与政治完全脱离干系,但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出发,评价艺术的社会现实作用而忽略其特有的审美意义。卢卡奇这场论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写过文章表示了他对表现主义的意见,在论争中他参与的时间比较晚,但是他的文章却将这场论争的讨论重心从对表现主义的评价转为对现实主义的重新重视。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基础是“总体性”,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反应社会的整体面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较为全面,还能揭示人与社会背景直接的关系。他反对表现主义的原因是表现主义违背了这种总体性,只重视主观对表象的反应,而忽视现象的社会客观性,其内容不仅没有任何革命性,还与社会群众脱离,没有揭示表象背后深刻的本质。不论是拥护现实主义,要求继承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以来积累的伟大光荣财富,还是以开放、欣赏的态度对待现代新艺术,这场辩论使得人们重新重视现实主义和现代艺术,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学艺术“遗产”的再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遗产,怎么样对待文学遗产?继而是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论争过程虽然只持续了两年,但是这场论争引发的文学问题的思考使人深思。本文拟梳理论争的缘起、布洛赫与卢卡奇的论争主要内容以及这场论争的意义。前人的文章中对于这场论争的启示关注不足,本文对这场论争的启示拟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体社会背景出发,探讨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出现的社会环境,并且从绘画对文学的影响这一角度谈表现主义文学的内在价值。文学或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历来被众人所议论,至今没有定论,一味地重视政治效果以及文艺的现实意义而忽略文学或艺术本身的价值,用社会现实公用的眼光评价文艺并不是最恰当的。卢卡奇的言论虽然过于以偏概全,但是却使得当时的社会重新认识现实主义的价值;而布洛赫为表现主义等新形式的艺术的辩护则使得人们也对文艺的创新和先锋性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以一种开放的眼光对待新兴艺术形式的重要性。无论是强调现实主义的重要性还是对现代艺术的支持,都能看出对于艺术形式的重视,这一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意义上尤为重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文化的重要的现实意义——革命性,用这种方式在精神领域中对现实反抗,尽管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其中所蕴含的革命性以及其背后的社会价值确是相同的,这在上世纪30年代来看尤为重要。
【关键词】:表现主义论争 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布洛赫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绪论12-15
  • 0.1 研究综述12-13
  • 0.1.1 国内研究13
  • 0.1.2 国外研究13
  • 0.2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13-15
  • 1 表现主义及表现主义论争15-21
  • 1.1 步入现代性:作为现代主义运动的表现主义15-19
  • 1.1.1 表现主义艺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15-16
  • 1.1.2 表现主义的现代审美特性16-19
  • 1.2 审美与政治:表现主义论争的缘起19-21
  • 1.2.1 艺术家与纳粹集权主义19-20
  • 1.2.2 不同立场中的审美政治化问题20-21
  • 2 布洛赫与卢卡奇的思想差异与美学分野21-27
  • 2.1 布洛赫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21-23
  • 2.1.1 希望哲学:“尚未存在本体论”的乌托邦精神22
  • 2.1.2 审美超前:指向未来的现代主义艺术理论22-23
  • 2.2 卢卡奇的哲学思想与美学观念23-27
  • 2.2.1 总体性哲学:历史与阶级意识23-24
  • 2.2.2 反映论美学:总体性现实主义24-27
  • 3 表现主义论争27-38
  • 3.1 革命与反动:表现主义的文化政治27-30
  • 3.1.1 卢卡奇:作为资产阶级颓废意识的表现主义28-29
  • 3.1.2 布洛赫:作为艺术审美自律原则的表现主义29-30
  • 3.2 传统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坚守与颠覆30-35
  • 3.2.1 传统的确立与现代的颠覆30-31
  • 3.2.2 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与破坏性31-32
  • 3.2.3 表现主义的实验性和创新32-33
  • 3.2.4 文学艺术的人民性与革命性33-35
  • 3.3 再现与表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对峙35-38
  • 3.3.1 固守传统:问题的实质在现实主义35-36
  • 3.3.2 超越超前:问题的关键是现代主义36-38
  • 4 表现主义论争的意义及其影响38-42
  • 4.1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两种美学38-40
  • 4.1.1 绝对的现代:先锋主义的批判精神38-39
  • 4.1.2 典的反叛:现实主义的反思质疑39-40
  • 4.2 表现主义论争的后续影响——卢卡奇与布莱希特的再次论争40
  • 4.3 表现主义论争的启示意义40-42
  • 4.3.1 如何正确对待文学遗产与创新40-41
  • 4.3.2 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思考41-42
  • 结语42-44
  • 参考文献44-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沛君;;20世纪初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J];美术大观;2000年03期

2 张荣生;;大城市表现主义[J];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3 向莅;;论表现主义艺术与表现主义美学之间的关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易英;;25年的变形——表现主义在中国[J];艺术评论;2006年11期

5 崔冀文;;德国表现主义对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回归[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1期

6 曹大霖;;论原始绘画与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异同[J];美与时代(下);2010年04期

7 李建东;;试论表现主义的“新人气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邵亮;张文怡;;表现主义的跨文化阐释[J];荣宝斋;2010年12期

9 朱卉;;德国表现主义与新表现主义的共性和差异[J];艺术研究;2012年01期

10 陈慧;;论表现主义的得失[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史修永;;从焦虑体验的角度看表现主义的审美意蕴[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郭志云;;表现主义的诱惑——茅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探源之一[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3 祁志祥;;中国古典表现主义民族文学理论刍议[A];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 总第一辑)[C];1991年

4 吴康;;《女神》——一部表现主义的诗集[A];郭沫若研究(第五辑)[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宋佳p,

本文编号:838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38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