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论视角下《落花生》三英译本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11:13
本文关键词:读者反应论视角下《落花生》三英译本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散文翻译 读者反应 《落花生》 比较研究 翻译策略
【摘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取材广泛,篇章短小,笔法灵活,情文并茂。中国的散文传统非常深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散文的成就不亚于诗歌。中国现代散文,运用白话文写作,产生和成长于思想革命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时期。基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散文语言平易浅显,自传色彩浓厚,表达富有个性,颇能体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树一帜。但一直以来散文翻译的研究滞后于散文创作的发展,也远滞后于其他文学体裁翻译的研究。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至今已有许多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研究方法研究散文翻译,取得了丰硕成果。 享誉世界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其翻译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是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是追求目的语和原语信息达成功能上的最接近的、最自然的对等,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能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奈达提出了读者反应论,也是功能对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奈达是真正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到翻译标准中的第一人,主张评价译文的翻译质量,要将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者的反应是否一致。在某种程度上,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就像是市场调研测试公众对产品的反应。就某一产品而言,无论其在理论上多么完美,或是在陈列上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对其反应不好,它也不会被市场接受。这个比喻形象得说明读者反应论可以用来衡量翻译作品的优劣,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现如今,读者反应论已经越来越多得被应用到各种文学体裁的翻译中,散文也不例外。本文作者剖析了三点原因来阐述读者反应论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可行性:一、奈达认为,翻译应以意义优先,形式其次。中国现代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这决定了其翻译不应受韵律的约束,,而应注重意义的表达,与奈达的观点不谋而合;二、读者反应论注重目的语读者的反应,翻译的宗旨是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中国现代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体,在翻译过程中没有必要追求逐字逐句的形式对等。其翻译的主要目标就是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完全理解译文,从而获得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由此可见,读者反应论和中国现代散文翻译都高度重视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三、奈达认为翻译即交际,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翻译中国现代散文的目标之一是向目的语读者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目的语读者在阅读中国现代散文的译本时也期望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是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读者之间交流的桥梁。读者反应论要求目的语读者能与原语读者获得大致相同的反应,这就满足了双方交流的需求。基于以上三点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去探讨提高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质量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文尝试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选取了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落花生》的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全文语言真切质朴、行文流畅,虽字数不多,却寓意深远。选取的三种英译本分别是由刘士聪,张培基,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进行翻译的。在读者反应论的理论框架下,本文从词汇选择、句法运用和篇章结构三个方面对三种译本进行比较赏析,提出好的翻译作品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反应和需求,尽量克服文化障碍,力求使目的语读者与原语读者达成相同的感受,以促进双方之间文化的交流,加快信息的传递。这些翻译大师们在散文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本读者产生和中文读者相近的反应,运用了一些独特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作者根据他们的译本归纳出直译、意译、添加、删减、合句、分句、重组等散文英译策略和方法。 总之,本文为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有益补充,即读者反应论的视角,这是一项具有意义的尝试。本文阐述了将读者反应论应用于中国现代散文翻译研究的可行性和意义。通过对《落花生》三种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验证了翻译大师们在从事散文翻译时会充分考虑读者的反应和接受能力。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中,译者首先要明确译文的目的语读者。译者作为不同文化间的语言桥梁,在翻译时应灵活地选择翻译策略以便满足读者反应论的要求。希望本文能够对散文翻译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散文翻译 读者反应 《落花生》 比较研究 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4-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12-13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Research Methods13
- 1.3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6
- 2.1 Introduction to Modern Chinese Prose16-19
- 2.1.1 Definition of Modern Chinese Prose16-17
- 2.1.2 Features of Modern Chinese Prose17-19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Prose Translation Abroad19-20
- 2.3 Previous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Prose Translation at Home20-23
- 2.4 Overview of the Prose Translation Works of Liu Shicong, Zhang Peiji and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23-26
- 2.4.1 Liu Shicong and His Works23
- 2.4.2 Zhang Peiji and His Works23-24
- 2.4.3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and Their Works24-26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6
- 3.1 Introduction to Nida26-29
- 3.1.1 Nida and His Works26-27
- 3.1.2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Nida's Translation Theories27-29
- 3.2 Correlation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Readers' Response Theory29-32
- 3.3 Correlations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and Prose Translation32-36
- 3.3.1 The Essence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32-33
- 3.3.2 The Importanc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Response in the Translation33-36
- Chapter Four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o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Peanut36-54
- 4.1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Readers' Response Theory to Prose Translation36-38
- 4.2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Peanut and Its Three English Versions38-40
- 4.3 Comparison among the Translation Versions under Readers' Response Theory40-50
- 4.3.1 Lexical Level40-43
- 4.3.2 Syntactic Level43-47
- 4.3.3 Textual Level47-50
- 4.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Modern Chinese Prose50-54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4-56
- 5.1 Major Findings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Thesis54-55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55-56
- Bibliography56-59
- Appendix Ⅰ59-60
- Appendix Ⅱ60-62
- Appendix Ⅲ62-64
- Appendix Ⅳ64-6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6-67
- Acknowledgements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荣谊;李锋平;;从翻译美学视角探析《落花生》的两个英译本[J];外国语言文学;2008年02期
2 张保红;;美的感悟、传译与创造——以刘士聪《落花生》英译文为例谈散文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张焰明;;对比翻译法下的翻译技巧讲解——以《落花生》译文对比为例[J];考试周刊;2009年41期
4 贺湘锦;;基于奈达“读者反映论”对比赏析《落花生》三个英译本[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年06期
5 刘银燕;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01期
6 范祥涛;;奈达“读者反应论”的源流及其评价[J];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7 刘剑群;;浅谈现代散文的特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8期
8 陈宏薇;;野草之韵的成功再现——刘士聪英译散文《野草》赏析[J];外语教育;2003年00期
9 熊瑶;;从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对比赏析《野草》两英译本[J];外语教育;2010年00期
10 孟新爱;;翻译技巧与散文韵味——通过张培基先生译谢冰莹散文浅探其翻译技巧[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8813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8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