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叙事: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
本文关键词:民族志叙事: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
【摘要】:“民族志叙事”以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所产生的叙事文本为讨论对象,它主要是由两个维度的文本实践而构成:一是人类学家以小说、诗歌或随笔等常规的文学体例为途径,将田野调查所得的感性经验形之于“文学化”的人类学民族志文本;另一则是通过田野作业、民族志体例以及其它经典的人类学方法作为小说实验的场域,以此实现文学创作上的革新与突破,即“人类学化”的文学文本。本文针对文学与人类学在这一表述问题上的重叠,接纳人类学界的诸种“诗学”理论与文艺研究中的诗学理论构成双重视角,着重以“叙事”的哲学意味作为这类民族志叙事文本的切入点,为重新审视“真实”、“文学性”与“文化”等命题提供一个不同以往的理论语境。绪论部分是对“民族志叙事”与“文学人类学”的关系进行梳理和评述。文学人类学研究作为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成果,是“民族志叙事”之所以提出的重要依据和学理背景,诸如“文学人类学”的命名、使用及意义,文学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民族志叙事”命题形成的缘由,以及本论题的研究路径、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等都将在此一章节予以说明。第二章旨在明确“民族志叙事”的含义。首先对“民族”、“志”和“叙事”等基本概念作出分析,并反思文学类型的划分,通过“叙事”与“抒情”的分野,将用诗歌表达田野经验的“人类学诗学”、注重口头表演的“民族志诗学”与以现代小说样式来进行文学写作的“人类学小说”、“民族志小说”等都统归于“民族志叙事”的范畴之中,从而达到对民族志及其类属文本的达到综观的效果,提供一个跨学科对话的讨论场域。紧接着,在具有本体论意味的“人类叙事”层面来看待“民族志”文本,将“民族志叙事”与人类存在方式的一种符号行为统合在一起。由此,“民族志叙事”将不是只属于某一学科的话语,而是可以兼指人类学的民族志和具有“民族志”风格的文学文本这两种叙事文本。第三章主要探讨“民族志叙事”的特征,试图揭示这类文本的共性,以此发现文学与人类学的这一互动实质之所在。对于“民族志叙事”特征的把握主要采取跨学科比较的方法,将文学思潮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观念引入“民族志叙事”的构架之中,对民族志叙事文本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发见“民族志叙事”与“语言”、“原始”、“真实”、“自我”和“对话”等观念所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语言,着重呈现方言读音、地方语汇与地方社群生活的独特性,从而描摹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方文化系统;(2)“原始”倾向,民族志叙事的目光投视于非文明或前现代的群落,从而生发出一种质疑、反思甚至批判现代社会文化合法性的立场;(3)通过文学与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文本之对比,重新审视“真实”的蕴涵及其在相关知识谱系中的位置,“真”是在相应情境下生成的,可以接通永恒的普遍性,但并非是唯一的、排他的;(4)以“情感民族志”、“自我民族志”为代表的后现代民族志写作蔓延到了个人化的“自我”叙事,着重表现生命个体的情感变化,给其他生命体提供了反观自身的材料,所以,民族志叙事呈现出向“自我”的转变;(5)民族志叙事的“对话”姿态,打破以往单一叙述者的“独语”状态,让多种声音出现在文本之中,呈现出多种话语共生的类似“无政府”的状态,召唤读者接受的能动建构。“阐释”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联结着阐释学、接受美学和阐释人类学等知识话语。第四章即用“意义”这一范畴连接起两种看似不同的行为:“叙事”和“阐释”,分别对应着“意义”在符号行为的“编码”和“解码”,使得“民族志叙事”与深厚的西方释义学传统相接续,进而思考它与人文知识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之关联,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志叙事”具有文艺理论研究的范式更新意义。由此,“民族志叙事”在人文主义传统的深广范围内思考问题,对于人的“文化”属性颇为看重,结语部分主要讨论“民族志叙事”与文学文化之承续、新变。
【关键词】:民族志 叙事 学科互涉 意义 阐释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一、绪论11-21
- 1.民族志叙事的知识基础11-16
- 1.1“文学人类学”的不同所指11-12
- 1.2“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12-16
- 2.民族志叙事的缘起16-18
- 2.1 人类学和文学的结缘16-18
- 2.2 作为类型的“民族志叙事”18
- 3.方法与意义18-21
- 3.1 研究方法的选取18-20
- 3.2“民族志叙事”的意义与价值20-21
- 二、民族志叙事21-37
- 1.民族志、地方志与人类学诗学21-25
- 1.1 共同体的文本建构:民族志与地方志21-23
- 1.2 人类学的诸种“诗学”23-25
- 2.“叙事”作为一种类型25-28
- 2.1 文类的划分25-26
- 2.2 转为广义的“叙事”26-28
- 3.人类叙事与民族志叙事28-33
- 3.1 叙事与人类活动28-30
- 3.2 叙事民族志与民族志叙事30-32
- 3.3 民族志叙事的所指32-33
- 小结33-37
- 三、民族志叙事的特性37-55
- 1.从语言进入田野37-40
- 1.1 作为媒介的语言37-39
- 1.2 语言与文化:民族志叙事的载体39-40
- 2.为“地方”造像40-43
- 2.1“原始”景象40-42
- 2.2 互为“他者”42-43
- 3.真:民族志叙事的基本风格43-47
- 3.1 真实:科学与人文的分野44-45
- 3.2 作者-读者-文化:“对话”的真实45-47
- 4.情感与自我:民族志叙事的转折47-50
- 4.1 情感表述的合法性48
- 4.2 自我:作为民族志叙事的对象48-50
- 5.对话·无政府·可能:民族志叙事的当代特征50-54
- 5.1 对话:文本的“无政府”状态51-52
- 5.2 可能世界:民族志叙事的指向52-54
- 小结54-55
- 四、从叙事到阐释:意义的流转55-63
- 1.叙事即阐释55-58
- 1.1“叙事”转向与阐释人类学55-57
- 1.2 释义:人的自由创造57-58
- 2.民族志叙事及其范式意义58-63
- 2.1 学科互涉状态的民族志叙事58-60
- 2.2 民族志叙事的范式意义60-63
- 五、结语63-67
- 参考文献67-71
- 致谢71-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2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3 高丙中;;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J];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02期
5 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6 王珏;;《一条螺旋形的道路——留声机是如何改变了民族志》书评[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阮云星;;民族志与社会科学方法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冯学红;;民族志书写的创变走向与图景[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张海燕;陈融;;口述民族志:人类学的另一种探索[J];文化学刊;2009年01期
10 彭兆荣;谭红春;;民族志的“真实性”[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陆文静;在家教育联合体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周霆;民族志叙事:文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互涉[D];温州大学;2016年
3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4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6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8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2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3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