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蝴蝶君》的个人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0 14:36

  本文关键词:《蝴蝶君》的个人主体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蝴蝶君》 浪漫悲剧 黑格尔 主体性


【摘要】:对于华裔美国作家黄哲伦舞台剧《蝴蝶君》的讨论,普遍着重于后殖民与性别的相关议题。本文则以个人的主体性为主要关注,并肯定本剧实为一出浪漫悲剧。试图借由黑格尔对于浪漫精神的定义与解说,用以诠释加利马在剧中的幡然醒悟,尤其是最后以死明志,透过否定的否定,在其内在的和解,亦即在绝对的精神主体里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体现黑格尔所谓的浪漫精神。
【作者单位】: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蝴蝶君》 浪漫悲剧 黑格尔 主体性
【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YY013)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2B274)
【分类号】:I712.073
【正文快照】: 在华裔美国作家黄哲伦(David HenryHwang,1957—)的舞台剧《蝴蝶君》(M.Butter-fly,1986)中,性别与后殖民论述的议题明显而炙热,似乎已掩盖了其作为浪漫悲剧(romantic trag-edy)与个人主体性的基本问题。本剧取材自肇始于1960年越战期间(1954~1975)、爆发于1986年的中法间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良时;;以心观心:黑格尔的抒情诗理论浅析[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3期

2 潘华琴;;主体的残缺——浅析西方传统文论中的主体性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章晓宇;;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蔡欢江;;文学史视域中的作品意义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肖志刚;肖媛媛;;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美学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6 刘伟林;黑格尔的人物性格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7 彭修艮;黑格尔论古代悲剧与近代悲剧的差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8 冯海霞;;《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美学——以黑格尔悲剧论来解读《苔丝》[J];语文学刊;2008年S1期

9 孙云宽;;黑格尔的喜剧论[J];四川戏剧;2010年04期

10 公炎冰;《小逻辑》与文学研究[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颜红菲;;莎士比亚悲剧的伦理冲突与审美现代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户晓辉;;童话的生产:对格林兄弟的一个知识社会学研究[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文惠;自我与他者[N];文艺报;2005年

2 余贽;哈姆雷特的“延宕”[N];文艺报;2007年

3 王诺;人!一定得尊重人![N];文艺报;2006年

4 刘皓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误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分裂的自我意识[N];经济观察报;2009年

6 王光林;重塑华裔男性的阳刚形象[N];文艺报;2003年

7 赵山奎;卡夫卡的中国想象[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杨家友;读《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N];文艺报;2006年

9 杨武能;格林童话何以诞生在德国[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张汝伦;找回人类失去的灵性[N];东方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曾雪梅;论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对现实和主体性的颠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蒋花;压抑的自我,异化的人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徐明真;村上龙青少年主人公作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巧慧;论《尤利西斯》中的现代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8 陈振华;古典与现代[D];厦门大学;2008年

9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10 李丽华;华裔美国文学的性与性别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娜;寻找自我[D];吉林大学;2005年

2 郑霄雁;主体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D];吉林大学;2005年

3 高玫;颠覆后的新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淑君;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问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郭海霞;打破沉默及建立女性主体:解决迈克辛·洪·金斯顿的《女勇士》和艾米·谭的《灶爷娘子》中矛盾之方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2年

6 荆晶;清教伦理视角下的《鲁滨孙漂流记》[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蒋欣欣;托妮·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建构[D];湘潭大学;2003年

8 叶崇艳;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9 刘军;空间叙事、主体性和价值重塑[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袁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6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1006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f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